谁谓河广?一苇杭之。谁谓宋远?跂予望之。
谁谓河广?曾不容刀。谁谓宋远?曾不崇朝。
这是一首旅人诗。宋国近在咫尺,思归不得。卫国未迁都之前,都城在朝歌,跟宋国只有一河之隔。诗中虽说不远,可诗中的旅人,却因为某些原因无法回到宋国。
也有说,诗中提到的过河,指的是卫懿公好鹤亡国之后,卫戴公和卫文公过河在漕邑复兴国家的事情。这期间,宋国是第一个站出来声援卫国的,有相当一部分宋国人直接参与了救援和重建。所以诗中提到的迫切想要回家的人,极有可能是这群宋国人。换一个角度,也有可能指的是卫国逃亡的人。过了河,对岸就是宋国,大家就能安定下来,开始新生活。
第一节,“谁谓河广?一苇杭之。谁谓宋远?跂予望之。”谁说黄河很宽广。一片苇筏就能航。谁说宋国很遥远?踮起脚尖就能看见。
河,黄河。苇,用芦苇编的筏子。杭:通“航”,航行。跂(qǐ),古通“企”,踮起脚尖。予,而。
诗以自问自答起题,极言过河之容易轻松。可事实上,黄河是非常宽阔的,不小心还容易出现事故。一个人的主观感受,会深刻地影响他的感受。越强调容易,越说明不易(不然为什么这么近还回不去?)。
第二节,“谁谓河广?曾不容刀。谁谓宋远?曾不崇朝。”谁说黄河很宽广?竟容不下小木船。谁说宋国很遥远?一个早晨就能到达。
曾,乃、竟。刀,通“舠(dāo)”,小船。曾不容刀,意为黄河窄,竟容不下一条小船。崇朝(zhāo),终朝,自旦至食时,形容时间之短。
这一节内容相似,同样是讲过河如何容易。然而现实的情况是,古人外出一次,几乎等同于生死离别的大事儿。“父母在,不远游”的儒家伦理,是有着现实的基础的。
因此,不论是宋人想要回家,还是卫人渴望找到新家园,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
诗经专题第61篇,总第06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