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
----孔子《论语·宪问》
真心为一个人好,能够看到他的错误任由恶化而不教诲吗?我想这个问题应该是不用说了,就像一个真英雄,在路上见到一个人不会见死不救的。这种情况有多种,一是看到领导、长辈犯错,应该如何做?二是看到和自己平辈的人犯错应该如何做?三是看到晚辈或者自己的下属犯错应该怎么做?
我们经常遇到一些朋友他会抱怨长辈喝酒抽烟太厉害,有些生活习惯不是很好而改不了,可能经常生气等等。然后眼睁睁地看着他们糟蹋自己的身体,任由他们自己胡来,表面上说是自己已经说过了,但是在实际行动上有了一次说不通就放弃不说了,甚至还会生气,去其他地方抱怨和愤怒。这就是一种错误,不算真正的好。应该不厌其烦,换个办法继续沟通,直到长辈真的改掉自己的习惯为止。
我有个朋友他的父亲脾气不是很好,总是喜欢训斥他,喜欢在家里大呼小叫,然后他觉得这个问题沟通不了,自己也接受不了就很少和自己的父亲说话,我觉得这就是他内心不定,容易被环境影响,然后自己心里放弃了,有了嗔恨与愤怒,后来父子两个就很少讲话而变得异常奇怪,其实这种行为也不会让家庭变得更好。而是应该耐心地引导父亲,用自己和气的态度去接纳自己父亲的暴躁,慢慢地让他感受到自己的变化而逐步影响自己的父亲,一次不行两次,一年不行两年,直到若干年后家庭变好了才算是正确的选择!这个问题不仅是父子之间,我听到很多都是在夫妻之间,或者家庭其他成员之间,朋友之间,总是会有这么一句话:“我已经说过了,这个人说不好的,就这样了。”可以细细品味一下,说这句话的人背后是一颗什么样的心?
这个问题我觉得其实没有第二个答案,必定是能够引导对方走出思想的误区才行,从而进入人生的正轨,走向一条坦途的大道。如果看到一个人犯错误了,无论是长辈、平辈或者晚辈,要是从而内心里出现了看好戏的心,或者有一种这个人应该得到这样的惩罚而拍手叫好的心,这种其实都叫“意恶”。《俞意净公遇灶神记》里的俞都到了老年都还一生碌碌无为是什么原因?他表面总是行善不断,烧香拜佛,在家还天天祭拜灶神,可是最后发现这些都是表面的,真正的问题就是在于自己内心的“意恶”,如此让自己过了大半生都很虚伪的日子,嘴上的“言善”和内心的“意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就是虚伪。灶神点拨以后他才发现他内心里竟然是一个无恶不作的坏人,心中充满了嗔恨,愤怒,嫉妒,这样的人生会好吗?后来深刻反省自己,从心上改变自己,获得了美好的人生。由《了凡四训》中也早已确定,改命还需从心上开始!
所以要忠于一人一事,必定不能不耐烦,一次说不通可以调整自己的内心,变个法子换个时间继续说,不能没有耐心,不能愤怒,不能怨天尤人,更不能有看好戏的心。只有让事成才是最好的结果。在没有拿到结果之前都不能停止对他人的引导。作为管理者,可以选择适合的人在适合的岗位上去推进这个工作的快速完成,但是无论是哪位下属又或者在不在这个岗位上,都不应该放弃对他们的引导和教育工作,以及心中怀有对员工的怨恨和愤怒都是不可以的。如果作为一个管理者,总是心中计较员工的不足,总是有嗔恨、愤怒那必定这个管理者也不合格,成不了什么大事儿了。
无论自己处上还是处下,都应该永远保持对一个人一件事好的真心实意,坚决要能让自己持续有引导他人,教诲他人的能力,直到最后能够拿到良好的结果。所以真心为他人好,不能半途而废,不会因为他人的情况而改变自己的想法,可以调整影响他人的方式方法,这和职位、身份、地位、财富都没关系,而是自己拥有一颗使得对方变好的善良之心。只要我真心希望他人好了,行为就一定会是善良的,那我就是第一个变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