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甜食爱好者,最不能接受的味道就是“苦”。
我有一同事每天到公司第一件事就是给自己沏一杯咖啡。
咖啡必须是不加糖、不加奶的美式,这可能是元气日的正确打开方式吧。
我们总说她的咖啡又黑又苦,而她总“嘲笑”我们手中的拿铁是“奶茶”。
开始我觉得喝美式的人都属于自虐患者,直到认识“美式小姐姐”后,我好像明白了:懂咖啡的人才喜欢美式。
黑咖啡可以提神、增强饱腹感。
小姐姐说:“9:30喝杯美式,12:00都不饿,这样可以减少热量的摄入”。
有很多东西,确实是要到了一定年龄以后,才能尝出个中滋味。
与甜相反,苦是一种预警信号。
我最怕吃苦瓜,不管是在菜摊还是在菜单,不管是苦瓜炒鸡蛋还是凉拌苦瓜,都自动屏蔽。
实在难以理解这个比中药还苦的东西为什么是一种食物。
但家人告诉我苦瓜清凉解暑、养颜美肤、排毒减肥...
《风味人间》是这么形容苦瓜的:天然苦味化合物在口腔缓缓沉淀,此时却有一丝甘甜,仿佛自舌根袅袅泛起。
口舌生津、余韵绵长,我们称之为回甘,这是甜味体验的另一番境界。
再一次尝试苦瓜,不像之前嚼都不嚼直接咽,这回细品了,刚入口的苦味过后,慢慢嚼是可以尝出回甘的。
甜苦交织在一起,突然感叹这不就是生活么?
幸福中有一些琐事,琐事过后还是甜美生活,一个蔬菜竟然暗含如此大道理。
接受苦瓜之后,我开始喜欢吃有苦味的东西。
朋友出去玩带回来的巧克力,换作之前的我肯定只吃前两个,但这次我先拿起了最后一个。
它的口感很丰富,第一口特别苦,但和药苦有区别;化开后,苦味在口腔里慢慢被至纯的可可味覆盖,从苦变香。
接触了明白醇正的巧克力,就不爱吃德芙那类代可可脂的巧克力了。
我喜欢上99%的巧克力和同事小姐姐只喝美式是同一个道理吧。
苦过之后,才知道什么样的味道是意犹未尽的。
自古以来,中国人对苦就有种特殊情愫,不然怎么总能从苦味中探寻出人生道理呢。
“先苦后甜、苦尽甘来、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小时候我总想有甜为什么要吃苦?
当我慢慢长大,能够接受更多的滋味,才发觉酸甜苦辣每种滋味都有它存在的道理,做人怎么可能没有苦涩。
考试不及格时,那些冷言冷语;表白被拒绝时,内心的悲伤和无奈;想起年迈的父母,自己却一事无成的无力感。
记住这些让你感觉到苦味的画面,并把它们变成动力。
咽得下苦,才是成年人的标配。
“梅花香自苦寒来”、“学海无涯苦作舟”...
父母们在吃苦教育的路上愈走愈远,也常常因此觉得孩子离“有出息”更近了。
“最让人受不了的不是吃苦,而是你不知道你吃苦是为了什么。”
万事万物都有度,水满则溢,弓满则折,没必要强迫小孩儿吃苦。
走过小半生,不用别人强迫,自己也会喜欢上“苦”味。
就像陈奕迅《苦瓜》中的歌词里说的——到大悟大彻将虎咽的升华,等消化学沏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