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总有些朋友说我是一个喜欢读书的人,其实只有我自己知道,我不配他们这样的感觉,我最多算的上一个尚且比较喜欢阅读的人。要不,我怎么都不知道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呢,我肯定不会告诉你,这是从表妹那里知道的,就是前几天在朋友圈向大家推荐的李清浅。
儿时爱看的《西游记》,从小到大播了无数遍,也看了无数遍,陪伴了几代人,是整个童年每年寒暑假必看的电视剧,可又有几个人真正的去读过原著书籍,当然这几个人中也不包括我。还有我们熟知的《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咱中国的四大名著,可能大多数人还是如你我般看过改编的各种版本的电视剧,说回到读书,依然没有几人。
现在我们的生活越来越方便、物质条件也越来越丰富,房子越来越大,家里的装修也是越来越豪华和个性,但不知道你家在装修时有没有“书”的方寸之地。“住宅里没有书,犹如没有窗户——威尔逊”。有的人家里从4到7各种版本的“苹果”集齐一套甚至几套了,可家里却翻不到一本书,偶尔能看到的文字性的东西可能就是催水费的单子。
现在我们的生活不像小时候课本里描绘的那样:凿壁偷光、聚萤作囊,不会像车胤和匡衡那样忍贫读书,可我们对现代化带来的方便所利用的更多的是刷剧、刷朋友圈、刷微博、玩游戏。现在近视的人越来越多、越来越趋于年轻化,眼镜越来越厚,可读书却越来越少。
物质在丰富化,心灵却在沙漠化;物质越来越丰富,心灵越来越贫瘠,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没有齐头并进的结果。看老祖宗,多么诗情画意的追求,我们不支持“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观点,但也应该清楚:“没有书籍的屋子,就像没有灵魂的躯体;不读书的人,思想就会停止”。
“除了野蛮国家,整个世界都被书统治着——福尔特尔”。我不想用冰冷的数据来作证咱们国人读书比例之低,毕竟我也是拉低国人读书比例的一员,可我们又不得不面对,五千年文明古国这个称号在被日益吞噬,四大名著被翻译成许多种文字,可我们真正读过的又有多少人。
记得刚搬来这边时候,朋友和她老公帮我搬家,看到我整理的两箱书,戏谑地说:你跟我家小王一样爱看书呀,我家也好多书呢,各种版本的《故事会》。
他确实在开玩笑,因为在他心里认为读《故事会》不能称作“真正”的读书,可又有哪一本书会坏到无一是处的地步呢。就连青春期背着老师偷读的那些言情小说,都会在你恋爱时写情书和爱人间甜言蜜语上为你加分。我们可能被“读书”这个读格式化了,认为只有读名著才算“真正”的读书,其实不然,哪怕是一篇小故事、一个简短的笑话、甚至一副漫画,只要你在读或看的过程中有所思考、有所收获都可以称为“阅读”。世界上确有许多好书,但这些书仅仅对那些会读它们的人才是好的。让我们的改变,从读一本《故事会》开始。
读书是在别人思想的帮助下,建立起自己的思想。就像《奇葩说》里,我喜欢的陈铭、马薇薇、颜如晶,无论哪个辩题?无论在哪方?他们都可以引经据典,措辞行云流水,观点永远都能打动你,时尔让你感觉到是说出了你心里的话,心里有共鸣的感觉:对,就是这样的;时尔又打出了你没有想到的观点,思维跳跃而逻辑又清晰、条理分明。再翻看他们牛逼的履历(在此不赘述,各自度娘),我不想说学历高就代表读书多,但,“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哪怕他们是被迫的,不情愿的,至少他们也读了许多的有用的或没用的书才有今天的他们。
书不仅是生活,而且是现在、过去、未来文化生活的源泉。相由心生,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了过眼云烟,不复记忆,其实他们仍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里。
希望将来的某一天,我们见面的问候不再是:“您吃了吗?”亦不是近期房价不正常的上涨而引起的调侃性问候:“您买房了吗?”而是“您最近读的什么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