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认识世界,我们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很多人拥抱的世界很辽阔,却总是找不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1
武将不自知,刚愎自用。
东汉末年,群雄并起,三国历史人物有一个人的出身是数一数二的,便是袁绍。袁绍的家族“四世三公”,家族四代都是一人之上万人之下的朝廷重臣。
他是少年俊才,名声遐迩。他年轻气盛时做了一桩糗事。
他拒绝在朝廷做官,却效仿古人,大张旗鼓地在家里开沙龙,办俱乐部,收养能人志士。
这下引起了皇上的疑心,朝廷质问袁绍的叔叔:你这位侄子拒绝了朝廷的官位,却在家里养门客。这是想要造反吗?袁绍的叔叔吓坏了,立刻训斥袁绍道:你这样是要我们袁家。灭门啊。袁绍这才收敛了,成为董卓手下一名武将。
此后他虽然战功显赫,一步步成为北方霸主,但始终是一个不自知的人。
他的不自知,体现在好为儒雅风流之人,表面上宽宏大度,实则刚愎自用。
作为将领,袁绍根本不了解自己的缺陷,不知道成就一番事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来互补。自然不可能真心诚意的对待人才。
他手下的谋士人才众多,但他却不能知人善用。他不喜欢讲真话的田丰和沮授,而重用投机取巧拍马屁的郭图。郭嘉正是看穿了袁绍的为人,才转投曹操。
袁绍最终在官渡之战中被曹操打败,丢了北方霸权。
2
文人不自知,郁郁不得志。
宋词大家柳永,羁旅一生,仕途坎坷。他事业上的失败就在于没有自知之明。
他的不自知从一首千古流传《鹤冲天》开始。
柳永是出生官宦家庭的学霸,18岁已经是文坛小有名气的小鲜肉,于是他第一次赶考就想拿下状元。结果完败。换作他人,肯定自我检讨,从头再来。
但是柳永自诩不凡,写了一首诗怒对朝廷,他说自己没考上是考官看走了眼:“明代暂遗贤”,最后还故作洒脱的说“且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他的这首诗在当时流传甚广,下到百姓,上到宋仁宗都知道了柳永的狂妄。
他不知道考上状元不仅需要实力,还需要运气。他不知道在文坛的名气并不能代表仕途坦荡。他更不知道自己如此放荡不羁,狂妄自大的性格,和需要韬光养晦的官场格格不入。
他最大的不自知,是一生眷恋官场,以仕途作为自己的成功标准,却不知如何安放内心的不羁,只能寄托于诗词。他写的很多羁旅之词都是郁郁不得志的离愁别绪。
在50岁那年,宋仁宗开恩,柳永第五次中举,终于做上了小官。十年之后,自觉不被重用,柳永又写了一首《西江月》:“纵教匹绢字难偿,不屑与人称量。我不求人富贵,人须求我文章。”因为这首诗,他的仕途彻底结束了。
3
文人柳永,认识到自己的才华,却认不清楚自己的性格,制定了错误的人生方向。
武将袁绍,认识到自己的优势,也制订了正确的人生方向,却把握不住自己的性格。
我们不妨看看三国少年天才诸葛亮,是如何认识自己,看待世界的。
大家都知道诸葛亮出山时只有26岁。他在隆中隐居时,过的是耕读生活。看似云淡风清,万事在握,实则焦灼万分。
他自比管仲乐毅,期望自己成为一个名臣将相。这个道路走不走得通呢?其实很难走,因为当时群雄并起,天下已有曹操和孙权两大霸权。而自己却一直住在乡下,如何能出人头地?
据说,他住在隆中的那段时间,喜欢在山林里长啸,还喜欢唱一首叫做“梁府吟”葬歌。这说明其实他心里是有点悲凉的。
易中天教授认为诸葛亮是这样给自己定位的。
第一、虽然也有些官场朋友和关系,但是没有霸王根基。自立门户不大可能,需要找一个有霸王基业的君主做基础。
第二,对自身道德要求高,君臣关系从一而终,绝不能变节。这就要求,君主必须是个有情有义的好老板。
第三,必须要得到老板的重用和专用,自己的谋略才能彻底贯彻实施。
战乱流年,自己又是隐居的年轻人,上哪去找这样一位君主来实现自己的抱负呢?诸葛亮不知道,只能等。他一直找不到,直到他发现了刘备。
为什么诸葛亮会选择刘备,而不是曹操和孙权呢?
建安十二年左右,曹操在当时已经成为北方霸主,旗下谋士众多,尤其有一个旷世奇才郭嘉在身边。而曹操自己也是一等一的人才,论谋略胆识,都在刘备之上。去了曹操那里,自己不一定会得到重用。
孙权呢?其父孙坚和其兄孙策为他打下江东一片基业,局势已经很稳固。张昭和周瑜一个能文一个能武。而且张昭的名气还在孙权之上。他们与孙权又是世交。诸葛亮很难打入他们的集团。去了孙权哪里,也不会得到专用。
刘备如何呢?刘备有英雄之气魄和胆识,是世人公认之枭雄,46岁了没有自己的根据地和军队,正是英雄无用武之地,困顿至极,诸葛亮这时候过去是雪中送炭,必然会受到重用和专用。
诸葛亮的决策,放到现代,就是名校毕业的高才生,在非富二代非官二代的背景下,毕业后没有选择BAT,没有选择华为,而选择了一个名声在外,却举步维艰的小民营企业。
那么诸葛亮的究竟适合不适合刘备呢?他还要亲自验证。其时诸葛亮并未见过刘备本人。接下来就有了著名的三顾茅庐。
历史最终证明,诸葛亮这个赌注,是他一生中最明智的决定。
诸葛亮的成功在于,他认识到自己在当时并非赫赫有名,无可替代的人才,更深刻看清了当前的政治局势,不去曹操和孙权那里当个可有可无的谋士。
4
低层次的认知是:“我从哪里来,想到哪里去。”
高层次的认知是:“我从哪里来,能到哪里去。”
高层次的认知,就是承认“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就是善于审时度势,探索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出身名门的袁绍,徒有其表,刚愎自用;
万千才华的柳永,迷恋烟花巷柳,一生漂泊无定;
唯有诸葛亮,少年韬光养晦,中年运筹帷幄,在刘备之后,依法治蜀,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看清局势,明辨自我,定位属于自己的天时地利,是有自知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