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长的答案

连续下了几天雨,空气里蒸腾着潮湿的绿意,万物都在疯长,为进入阴阴盛夏做准备。屋旁的端阳景和美人蕉像是得了谁的号令,枝干窜得比人还高,密密麻麻的花苞压弯枝桠,沉甸甸的一看就知道它们还会灿烂很久。那些这几天被风雨吹折的茎秆,伤口处竟又抽出新芽,带着野性的韧劲。

如此豪放的情形,让我忽然想起城里的盆栽,相比之下,似乎显得太小家子气了。我们都不擅长养花,一些盆栽常常被我养得只剩下盆,后来索性就不养了。老家的花儿们却是另一番光景。这些随意撒下的种子,自扎根那日起便听天由命:春有鸡群刨土,夏有暴雨倾盆,秋冬还要抵御寒霜。可假以时日,它们总能在废墟里重新发芽,在石缝间蜿蜒生长,待到花期,便毫不吝啬地开满整片院子。反观城里的盆栽,每日要精准控制浇水量,定期施肥松土,甚至还要为它们调节温度,搬进搬出。即便如此精心照料,有些植株仍会毫无征兆地枯萎,倘若侥幸开花,那真有昭告天下的冲动,仿佛完成了一项了不起的壮举。

同样的生命,只因生长环境不同,便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姿态。院子里的花能接触到大自然的丰富资源,如土壤中的各种养分等,它们需要自己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从而锻炼出更强的适应能力和自主性。而花盆里的花主要依赖人工提供的有限资源,它们更多依赖主人的照顾,缺乏自主应对环境变化的机会。

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了我们的教育。

如今的孩子的学习课堂,就像一个个精心打造的温室,家长和老师小心翼翼地为孩子过滤掉外界的风雨,用标准化的"营养液"和精确的"生长指标"规划成长路径。连课间十分钟都被习题册切割成碎片。孩子们在这样的环境里,如同花盆里的植株,看似被无微不至地呵护,却失去了与真实世界对话的能力。

反观以前我们受的教育,虽然缺乏精致的资源,却拥有最丰饶的生命课堂。农忙时节,我们有忙假,田间地头的劳作教会我们理解付出才有收获的道理,山间迷路的经历培养出方向感与应变力。这些在挫折中积累的生存智慧,远比书本上的标准答案更能滋养心灵。就像那些被鸡群践踏过的花种,在废墟里重新发芽时,根系反而扎得更深。

如今脆弱的教育生态,也许是我们过度精心谋划造成的。当孩子的世界只剩下考试分数和排名,他们失去的不仅是探索的勇气,更是面对失败的坚韧。就像温室里的花朵突然暴露在寒风中,再充沛的养分也无法弥补抗逆力的缺失。而那些在自然环境里野蛮生长的生命,早已在无数次与风雨的博弈中,锻造出强大的自我修复能力。

最好的教育,从来不是精心修剪的盆景,而是一片能自由生长的土壤。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