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家200米左右有一家市级机关幼儿园,据说是全市最好的幼儿园。这天这家幼儿园正在招生,招生简章中注明的招生范围是:市级机关干部职工子女,部分余额面向A小区业主子女。
尽管条件如此苛刻,前来报名的家长仍是络绎不绝。大部分在材料审核阶段就已经被拒,还没进到报名点,就已经被挡在了校门外。
一个身穿职业套装的年轻妈妈,带着女儿报名,被拒后与门口值班的大妈理论:“你们能保证招进来的所有孩子都是符合这两个条件吗,没有例外吗?你们可以保证吗?”
大妈说:“可以啊,我们可以保证啊,只有公务员和A小区子女可以报名,这上面写得很清楚啊。”
女子不依不饶,掏出手机,按下录音键对着大妈:“既然这样,那你就再保证一次,说吧,保证什么?”
大妈不说了,只是坚持,我们可以保证,但我为什么要跟你说呢,你有什么权利,记者证拿出来。
双方争执不下,越说越激动,上升为人身攻击。最后年轻妈妈被学校的保安带离现场。
她的小女儿一直躲在妈妈身后,一脸的委屈与惊恐。
据我所知,这所幼儿园历年来也招收了不少不符合上述两个条件的孩子,都是找关系花钱进去的。
这个年轻妈妈就是因为这公开以及不公开的不平等发飙了。
周围的家长都深谙这个潜规则,只是默默地张望围观,实在想进去的,早就开始筹划着找门路了。
这是发生在今天上午的一幕,正好被我打酱油的时候碰到。我不禁思考:
如今的人们为了孩子的教育真的已经到了歇斯底里的地步了吗?
为了给孩子上个幼儿园全家如此劳民伤财真的值得吗?
即使进了这所幼儿园,当着孩子的面与学校争执这样真的好吗?
为了孩子的教育,你的努力和焦虑都用在了正确的地方吗?
而实际上,你所以为的教育和真正的教育已经相去甚远了。
一、你以为教育就是要从娃娃抓起,就是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所以当今的中国早教盛起。
人们做一件事的意愿更多地取决于情绪,而不是利益和理智。人们的行为与其说是趋利避害,不如说是趋乐避苦。让人感觉开心的事情,即使没有什么用处人们也乐意去做,而让人感觉痛苦的事情即使有再大的好处人们也会自然地去抵触。
就拿睡懒觉和减肥来说,就算人们知道再多早起和瘦下来的好处,却依然会忍不住地去睡懒觉去吃美食,就是因为懒觉和美食可以带给人们美好的情绪体验。
柏拉图说过,“初期教育应是一种娱乐,这样才更容易发现一个人天生的爱好”。
而早教是什么,早教是在孩子的心智还没有发展到那种程度的时候让孩子去承受更高层次的学习,是违背自身的兴趣去学习各类才艺,其结果只能是毁坏了孩子最初对学习的热爱,潜意识里对学习产生抵触,终其一生都无法摆脱。最终的结果是赢在了起跑线,却输在了终点。
孙瑞雪在《捕捉儿童敏感期》中将儿童从出生开始划分为多个敏感期,每个敏感期的孩子都表现出一些共同的特征。比如处于口腔敏感期的孩子喜欢吃手,处于手的敏感期的孩子喜欢用手抓物品,处于秩序敏感期的孩子喜欢任何事物都按既定的规则排列和发生,等等。
儿童也有识字和数学的敏感期,也就是我们惯常所认为的“学习”。大人只需要在对应的敏感期让孩子接触这些内容,“儿童会轻松愉悦地学得更好,如果错位,我们会付出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代价”。
二、你所以为的教育仅仅指的是学校教育,以为只要给孩子找一所好学校,便可撒手不管,坐等收成。
如今“家庭教育”这个词已经越来越多的被人们提起,而你千万不要以为家庭教育就是指的在家里教孩子读书写字,做在学校没做完的功课。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父母的教育》中写道:
“父亲和母亲是如同教师一样的教育者,他们不亚于教师,是富有智慧的人类创造者,因为儿子的智慧在他还未降生到人间的时候,就从父母的根上伸展出来。”
小的时候小镇上有一对做杂货生意的夫妻,为人泼辣粗糙,整天骂骂咧咧。他们有一个儿子,唯一的教育方法就是打骂。
有一次他们那十岁左右的儿子不知犯了什么错,被罚跪在他们的店铺门口,面朝街道。那天正是小镇逢集,人来人往。我至今都还记得那孩子自始至终不屈不饶的神情。面对父母的打骂与周围人的指点他始终一副天王老子谁也不怕的无所谓表情。用我们那边的话说,这孩子是被打皮了,再怎么样的打骂对他都已经不起作用了。
这孩子长大以后,不出所料成了一个混混,整天打架斗殴,而他的父母,却再也管不动他了。
孩子的错吗?我看不尽然。
你是什么样的人,你的孩子就有极大可能会长成什么样的人。你粗俗无理,就不要指望你的孩子彬彬有礼;你整天流连于麻将桌,就不要指望你的孩子能自觉坐在书桌前阅读;你每天丢三落四做事拖沓,就不要指望你的孩子成为一个整洁高效的人。无论你做什么,你的孩子都在看着你,模仿着你。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
“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和教育好,他就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
所以,要想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自己先得成为什么样的人。家长首先做的应是完善自我,这才是真正的家庭教育。
而学校的教育,在我看来,则更多的是一种复制式的教育,那么多的孩子一起学习一样的内容,产生的效果却是千差万别,归根结底,还是家庭教育和家庭影响的作用。
三、你所以为的教育总是聚焦于考试结果,终结于学生生涯。
又是一年高考跳楼季,每年这个时候,总能接收到各类考生考砸落榜进而轻生的新闻和传言。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一考定终身,高考决定命运的论断被灌输进了孩子们的脑袋里,酿成了一个又一个悲剧。
你以为的考试,就是正襟危坐在考场里,所有人随着倒计时统一开始提笔答题。
难道如何应对高考失败的困境不是一场考试吗,家长们何时认真地给孩子们上过这样的一课呢,估计你们跟孩子们说得最多的就是,你要是考不上,这辈子就全完了。
殊不知,人生处处是考场,以后你的孩子会面临情绪困扰、交际困扰、婚姻困扰、职场困扰。你们有给孩子培养应对这些困扰的勇气和技巧吗?让他们变得坚强而又乐观,是比教他们应对书本考试更为重要的东西。
同样,孩子毕业以后,看着他们安稳地就业、结婚、生子,家长们是不是就觉着学习生涯终于结束了?
然而,工作以后不需要学习吗?结婚之后不得学习如何与伴侣相处吗?情绪低落的时候不得学着如何调节心情吗?人不得有一两件拿得出手的兴趣爱好或是才艺吗?这些不都是需要学习的吗?
学校生涯的结束,恰恰是人生课堂的开始。
汉朝文学家刘向在《说苑•建本》里写道: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说的就是人需要终生学习。这里的学习,表面看指的是书本固有内容的学习,其实更多的指的是人的修养的提升与精神的练达。
在这一生中,你读的每一本书,学习过的每一个对象,都会内化成你自身的气场与素养,深入到你的骨髓,构建出一个更为完美的你。所以无论何时,长到何种年纪,都不要放弃学习。
想起前段时间放暑假前夕,每每路过学校,都会被各类早教班补习班兴趣班的传单所淹没,让人有一种再不抓紧补习就会被别人甩出十万八千里的紧迫感。
在这样的环境中,做一个能够不跟风,不着急,独善其身的家长就更显得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