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先生解道德经 至道学宫 道德经到底在讲什么 道德经第七十二章解读。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上一章,阐述了什么样的人,才是一个没病的人,才是一个正常的人。如果天下都是正常人,都是没病的人,那么社会会出现一种什么样的图景呢。本章接着上一章,进一步阐述的是这个道理。
天生天杀,得时而生,顺理而死。安于时而处于顺,人莫之命而安,莫之令而顺,天下大安而大顺。
天人未曾决离,人与天为一,民不知畏天,如同不知畏己。不令而行,不为而自化。天下任何力量,都做不到让百姓如此自然而然的生活,循天而已。天不威,而百姓自循之,是谓大威至。
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
百姓以天地之间为居,合于天地而自得其乐。乐而不淫,敬而不亲,为无狎。视万物亦为自然循天而行,故不病己,亦能不病物。
百姓循天而生,无是非无好恶,与万物处其和而不害,胜而不伤,喜恶无所起,为无厌。
夫唯不厌,是以不厌。
不知,不病,不狎,不厌。
不开人之天,则不失天之天。人与天地万物不分离,故不以人解物,故无知。不知,则不病。循天而行者,不循知而行,故不病。不病,与天地万物处其自然,相和而相乐,相乐而不知相亲,故不狎。
无亲疏,则无好恶。无好恶,则不知厚此薄彼,爱此恶彼。无甚爱,故无奢欲,无奢欲,故不知满足享乐,是以不厌。
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
圣人自知不自见,圣人以道观己则无己,与天地万物为一,道德载俱,精神足全,故自知其然,其所以然。人,道生德畜,精神运化,得其时而生。寓于天地,生于天地,死后归于天地。天我不相异,物我不相辨,乘天行,乘时化,身无名。
以物观己者,丧己于物,则自见而不自知。以俗观己者,失性于俗,则见于人而不自见。
众人不自知,则自见。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这三个问题,在老子看来,简直是蠢透了,是不正常病人里,重病号的呻吟声。
以道观之,人,循天生,循天行,循天归。失去自然之依的人,才会问自己是谁,不知其所的人,才会问自己从何而来。不知其所始,故亦不能知其所以终,才会问,自己向何处去。问自己是谁,问自己从哪里来,问自己向何处去,病入膏肓的三个问题。
自爱不自贵。
与天地居其一,与万物处其和,载天德而有其慈,故天人者,必自爱。在老子看来,有道德之人,精神足全之人,他的自然而然的反应,就是自爱。自爱不需要引导,也不需要规劝,更不需要启蒙,而是一个正常人的自然表现。
那些成天寻死觅活,无病呻吟的人,奉妖事鬼的人,那些不正常的人,备受痛苦煎熬的人,自觉有罪自暴自弃的人,是因为他们有病,才会产生了这样的心理感受。
以道观之,物无贵贱,圣人不以物注身,故不自贵。
故去彼取此。
去人而取天。
这样的一个社会,是老子理想中的最美好的社会图景。要怎样才能抵达这样的社会呢,老子认为,圣人应该去人之道,复其天之道。
天道既复,则大威至,百姓循天而行,则天下无所不正。天之威,无不正,唯其顺矣;人之威,无不病,因其妄矣。是以去彼存此。
附:《道德经》第七十二章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
夫唯不厌,是以不厌。
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
自爱不自贵。
故去彼取此。
除特别注明外,本站所有文章均为至道学宫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来
https://mp.weixin.qq.com/s/xDAsZJIS2BR_63MlaaZt_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