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计900字,阅读需要2分钟,文章结构如下。
—高中,纸质书代表了一段炽热的记忆
—大学,纸质书代表了阅读过一段生命
—现在,阅读纸质书是自己的一种选择
相比于电子书,我更喜欢纸质书,读它画它回顾它。
高中,纸质书代表了一段炽热的记忆
提及“高中”二字,记忆中最深刻的是部分是关于高考前的压抑,打球后的疲累,青年文摘杂志的铅字味。
高中时代,我的成绩并不好。起初在理科班,英语和数学是从来不及格的,语文的九十多分算是最好了;后来文理分科到了高职班,语数外的难度降低,加上勤奋的背专业课,才勉强可以考了大学。所以,记忆中更多是压抑。
那时候还喜欢看《青年文摘》杂志,周日下午会有半天假,有时会逛到书店买一本回来,尤为喜欢看里面的人物故事和情感天地两个板块。
学生时代,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一个习惯——午睡时喜欢摊开书,把脸贴在上面睡。这样睡,常常是一觉醒来书本上一滩梦口水,环顾四周,同学些大都趴着睡呢,于是用纸擦掉口水,我也继续睡了。后来,听书上说只要睡觉不压着唾液腺,就不会流梦口水。
后来,慢慢的才知道,自己是嗅到铅字的味道,向往着美好的爱情。
大学,纸质书代表了阅读过一段生命
关于生命的追问,审慎的思考应该是大三那段时间,起源于遇到的一本书——《死追问生命》,里面收录的是近现代文学家以生命为主题的文章。
书的排版很特别,每篇文章第一横排居中是文章主题,第二横排作者的名字,随后是作者的生卒年月。每次阅读书籍都会产生特别的感受。
翻过一页书就像翻过了作者的一部分生命。也幻想,作者起初创作文章的时候,是怎样的一种心境!他/她希望读者带着怎样的心态来阅读!
现在,阅读纸质书是自己的一种选择
最近常听《武志红的心理学课》,关于自我的疆界和力量,关于自我觉察,诸如你什么时段工作效率高,有何好恶,什么时间情绪稳定,都可以作为你自我觉察的内容。
自己尝试着做自我觉察,常用笔写一些东西,渐渐的记录感受觉察自我成为了一种习惯,一种与外界交流的方式。烦躁的时候,阅读与写作,让我逐渐充满能量,这时候书就是充电宝,我是一部低电量的只能手机。纸质书正好吻合了自己用笔记录的习惯,可以阅读时流泻下一时的感受,并用以回顾。
每当难捱的时候,就安静的拿出一本枕边书,翻翻……,看着那些铅字和自己的笔记,情绪就逐渐趋于理性,趋于平复。并鼓励自己,在时间面前,一切终将归零,勿忘初心保持赤诚。
愿你足够幸运,活出真实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