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足常乐,是我对自己一直以来的评价。
自己对物质没有太大的欲望,不喜欢逛街、不喜欢刷剧、不喜欢呼朋唤友,家里有老人,也为我分担了不少家务,生活过得真得还挺不错的。每天做的最多的就是看小说,白天看,夜里醒了继续看。
生活没有烦恼,但回看过往,要问我有什么值得回忆的,同样也没有。人生匆匆,到最后也许真得什么都不会留下。
改变自己的现状成了自己最后的挣扎,而为什么会选择写作呢?
01,写作可以倒逼自己看书
在旁人的印象中,我就是一个爱看书的人。
但自己知道自己的事,也许最初我是真的爱看书,喜欢书里动人的故事,但是一味地沉浸在网络小说里,好像自己并未得到什么,更何况看书渐渐地成为打发时间的东西。
一本小说看到最后,甚至连主角名字还说不出来,又能指望自己从中记得几句优美的句子呢。
小说因为有不断转折的故事情节,尚且还能看得进去,如果换成其他个人成长类、家庭教育类、科普类,自己是一分钟都看不下去。
看着家里叠得厚厚的书,干干净净、整整齐齐,怎么也说服不了自己看完它们。
输入倒逼输出
当自己写完自己能写出来的事后,发现再也没任何东西可写的时候,不断地输入是一件迫在眉节的事。
成年后的阅读也不在是学生时代的应试目标,学到的东西在于用到实际。
接纳不同的观点,自己通过写下自己的理解和想法,再实际运用到生活当中。
写,也让自己有了更深层次地想,是一种思考的刻意练习。不断地写,也让自己不断地去阅读各种不同的知识。
02,写作成为副业,额外的收入让自己更有成就感
写作从记录生活,到创造收益,也是一个很不错了结果。
看到自己写出来的文章,发表在各大平台,被陌生人点赞、评论,得到别人的认可,还能提高自己的收益,也是自己看到自己价值的一个途径。
一篇文章,哪怕自己为它辛苦了大半个月,修改到想吐,当看到它出现在大众平台,收到平台的红包转账,自己就会心满意足,觉得自己的辛苦没有白费。
记得我第一篇投稿的话题征集,短短的300字,写了改,改了再改,当收到编辑的过稿通知,自己开心的不得了。小小的十元收入,也慎重地记录下来,还给自己一个小小的奖励。
03,写作为自己找到一个不会伤害人的情绪发泄口
生活中的不如意总会时不时地找上你,你的情绪也许会伤害到身边人或自己。
“踢猫效应”也肯定了自己一个小小的情绪发泄,兜兜转转,最后变成更糟糕的事回到自己身上。
有时候,上班累了,回到家想一个人静静地呆会,可是孩子一天没见我,就欢快地跑来想我陪他玩一会。
面对孩子的纠缠,情绪游走在爆发边缘的我,就会不耐烦地让孩子走开,或者大声呵责孩子不懂事。
现在习惯每天写些什么,那些不好的情绪,也被记录下,或者可以说是一种发泄,发泄完了,坏心情好像也跑到了纸上。
最后:
回想自己的最初目的:改变自己,写作真得在一点点改变自己,变得更好,更有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