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黄岛驱车,来到青岛市风景秀丽的栈桥已是中午时分。青岛虽然来过几次,对于栈桥,都是隔岸相望,没有前去,今天,是专门为参观栈桥而来。
2016年初冬的青岛, 阳光格外明亮。海风吹来,身上没有像关中那样的冷秋感觉。
顺着海岸向南走去,老远就能看见退潮后海边的繁忙。有的手提塑料桶,忙碌着打捞海产品,不少游客,则坐在沙滩上,沐浴正午阳光。
通往海里的栈桥,已经是人流如梭,冬天倒没有冷落人们对栈桥留恋的兴趣。海水中,栈桥像一艘巨轮,满载着参观的人们,向前移动,显得有些清静和深沉。
在工作人员的引领下,一楼全部用实物,照片,电子书等形式向人们诉说这座桥的百年烟雨。
一百多年来,她既目睹了青岛的屈辱岁月,也见证了青岛建设与发展。1891年清政府下诏书在青岛(时称胶澳)建置。1892年清政府派登州总兵章高元带四营官兵驻扎青岛,为便于部队军需物资的运输,建了两座码头,其中一座就是现今的栈桥,长200米,宽10米。该码头原称谓很多,有海军栈桥、前海栈桥、南海栈桥、李鸿章栈桥、大码头等。另一座位于总兵衙门前方的“衙门桥”长100米,宽6米,亦称“蜗牛桥”。这两座码头都是中国工程师自己设计的,是青岛最早的码头。最原始的设计图依然陈列在此,我全神贯注的观看这些历史,心情无比的沉闷。
栈桥是当时惟一的一条海上“军火供给线”,就是说,谁控制了栈桥,谁就控制了胶州湾。1897年,德军以演习为名,从栈桥所在的青岛湾登陆,武力占领了青岛,栈桥成为德军侵占青岛的见证。德帝国主义侵占青岛后,于1901年5月将原桥北端改为石基,水泥铺面,在南端钢制桥架上铺设木板,并建轻便铁轨,将桥身延长到350米,仍为军用码头。
1904年大港第一码头建成后,栈桥逐渐失去它作为码头的历史使命,开始向游人开放。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从崂山仰口登陆占领青岛后,仍然在这座桥上举行阅兵式,以此证明其对青岛享有“充分主权”。
1922年,青岛被中国北洋政府收回后,中国水兵在此阅兵。1931年,南京国民政府出巨资由德国信利洋行承包重建,桥身加长到440米。桥南端增建了箭头型的防浪堤,并在防浪堤上修建了具有民族风格的回澜阁。整个工程至1933年4月竣工。栈桥从此成为青岛第一景。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多次拨款对栈桥进行维修,1985年青岛市又对栈桥进行了大规模的全面整修,两侧围以铁索护栏,12对欧式桥灯相峙而立,外铺花岗岩石台阶。1998年底至1999年6月,市政府再次拨款对栈桥进行了大规模整修,此次维修既达到防风浪、防腐蚀,保持原有风韵的要求,又与两侧护岸设施相匹配,增加了美观效果,使整个桥体焕发了青春。
当我看完栈桥的历史,迈着沉甸甸的步伐,围绕回澜阁走过三圈,面对海面,眼前漂浮着日本人和德国人登陆青岛,占我领土,辱我民族硝烟弥漫的场面,想到没有国力,受人欺负蹂躏的民清政府,太悲惨了。还有什么比民族尊严受到严重挑战而更悲惨呢?
这是一座铭刻历史屈辱的栈桥,也是中华民族兴衰的最好见证。难怪成群结队的海鸥,盘旋在栈桥上,不时向人们发出几声幽雅动听的声音,或许是它们也是代代相传,牢记着那些年代的风雨,感受67年来的伟大复兴给人们带来的幸福生活。洁白的海鸥,在几位出家人的施舍下,唱着歌儿,一遍遍向参观者时而靠拢,时而盘旋,好一幅诗情画意,把往日情怀和如今浪漫,展现的淋漓尽致。
400多米的栈桥,几度风云,满目沧桑,它目睹了时代的变迁,德国,日本鬼子的铁蹄,曾经践踏了民族的尊严,17年的占有,几代人的屈辱,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来自栈桥的烟雨,有多少中国人流下了伤心的泪水,又有多少中国人,为赶走这些鬼子,付出多少代价!
新中国以来,67年没有硝烟弥漫的年代,又使多少人忘记了战争,忽略了八国联军,小日本对我们国土的残暴践踏,对人民的无情残害。一味追求享乐,忽略了文化传承,让一大批青年人把民族屈辱在福窝窝中丧失殆尽。动不动就和美国比,和欧洲比,从根本上忘记了自己是一个黄皮肤黑眼睛的中国人,忘记了作为一个中国人应有的责任和义务!
我捶首顿胸,恨不能铁拳砸碎那些屈辱的日子,我扬眉吐气,无比感慨共产党领导的好日子,望着栈桥今天的风采,但愿东海南海的军舰,扬起战斗风帆,无数英雄男儿,誓死保卫我们领海领空和领土。
栈桥烟雨洗屈辱,
江山如画后来人,
民族先烈铸华夏 ,
百年好梦国运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