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找骂”的小言
学生小言坐在乐谦老师的办公室里,苦涩微笑:“老师,你批评批评我呗,骂骂我,让我有动力学习。”
乐谦惊笑道:“怎么啦?为什么让老师骂你?”
“没啥。”
“你告诉老师,是不是发生什么事了?”
“家里出了点事。”
“严重吗?方便给老师说吗?也许我能帮你出出主意。”
“老师,你就骂骂我,让我有动力学习就行了。”
这个请求太令人为难呀!不管乐谦怎么问,小言就是不说,只是“找骂”。乐谦只好漫无边际地跟她聊着,鼓励鼓励。但他心里知道,这样做并不能解决问题。
不出所料,第二天小言又来了,这次是要请假,理由是心情不好,想要回家让妈妈排解排解。鉴于上次的情况,乐谦也不便多问,和她的家人打过招呼之后,叮嘱了一句“要是解决不了,欢迎来找我,没准我这儿有现成的解决方案呢”,就让她回家了。
过了几天,小言又来请假,竟然还是同样的理由!乐谦开始觉得事情有点麻烦了。
二、乐谦的窘境
乐谦老师之所以觉得麻烦,是因为以下几个原因:
- 小言连续两次因相同的原因请假,说明这个问题对她影响很大,并且家人的劝说效果甚微;
- 小言主动来到自己这里“找骂”,就动机来看肯定是好的,是有上进心的;
- 但她却又不肯告诉自己真实情况,说明她有难言之隐,自己的确不方便强行插手,辜负了她对自己的信任;
这可麻烦了!乐谦面临的窘境是:在学生向你发出求助信号、又拒绝向你透露具体问题的情况下,如何妥善并有效地带他走出困境?
三、你说别担心我就不担心了?
这简直就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嘛!乐谦心头苦笑,但还是试图帮助这位平日里如午后阳光般和煦的女孩。于是趁她请假不在的空档,悄悄找来她的室友询问,却发现她的室友也一无所知。这就难办了。
经过反复斟酌,在小言返校之后,乐谦拨通了小言妈妈的电话。简单寒暄之后,乐谦直奔主题:“小言最近心情很不好,问她又不说,是不是家里出什么事了?”
小言妈稍一犹豫,也坦率地承认了:“很感谢您关心孩子,我也不瞒您了。家里的确出了点小变故,导致我们的经济状况很被动,孩子应该是受到影响了。”
乐谦联想到小言第一次来“找骂”,隐约猜到了是怎么回事,接着问:“那在变故之前,家里应该是比较宠她吧?”
小言妈也承认:“是的,以前家里从来都没有短缺过她任何东西。但现在我也给她反复说过,让她不用担心,无论家里面再苦再难、就算砸锅卖铁都会供她读书的。”
乐谦恍然大悟:“就是你这样说,她才有压力呀!”
小言妈有点意外:“不会吧?我是安慰她,让她知道家里的变故不会影响她上学呀!”
乐谦耐心地解释:“这只是大人的想法。咱们试着以孩子的角度来看待这件事:如果咱们的家庭出现了财务危机,咱们会不会为家里担心?而此时家里人表示再苦再难都要供自己上学,咱们会不会有压力、觉得自己在拖累家人?怪不得她来找我骂她,原来如此!以前因为家里条件好,她在学习方面对自己并没有太高的要求;现在家庭经济出现变故,她感觉自己必须要学好了,可行动却跟不上去!她是心里愧疚啊!”
小言妈也明白了:“那我知道了,怪不得劝了她多次都没用,问她是否为家里担心她也不承认,估计是怕我担心吧!那我该怎么办呢?”
乐谦告诉她:“每次在小言回家的时候,都给她传递一种信号:经济状况正在好转,你们的未来越来越有希望。不仅是在语言上,在表情上、行动上、外观上都要表现出来。一旦孩子感觉到家里的勃勃生机,她就会受到感染,就会产生要和家人一起逆袭的愿望,很快就振作起来,并且比以前更好。”
小言妈很是感谢:“谢谢侯老师,我知道该怎么做了。说实话,眼下的困难只是暂时的,并且也的确好转了,供她上学不是什么问题,只是没有给她说这么多而已。”
接着乐谦又找到小言,告诉她自己已经了解了情况,并结合自己的经历分享经验。最后说道:“不要着急。虽然你现在的行动跟不上愿望,但很快就会跟上的,这中间需要一个过程。你眼下需要做的,就是卸下思想包袱,把手头的事情做扎实。我向你保证,只要你坚持一段时间,这次的变故肯定会变成你的助力,让你从被保护的小公主,成长为觉醒的上进生!”
小言明显松了一口气,以后再也没有请过假,随后的情绪状态也稳定了下来。根据乐谦的观察,她的确比以前踏实多了。
四、头脑风暴
乐谦回到办公室,把隐去学生的姓名,把事情给同事们一说,引起了热议。
杨一鸣老师首先发言:“我上学的时候也遇到过,我的一个好朋友本来成绩挺好,后来她家人做生意失败了,全家人都灰心丧气。我那位朋友越来越沉默寡言,成绩直线下滑,最后影响了高考。”
乐谦也赞同:“我本人就有过相同的经历:高二时我父亲生意失败,血本无归,他气怒之下得了脑溢血。家人一开始瞒着我不让我知道,后来瞒不过也就算了。但我母亲每次趁我回家时都会告诉我一个好消息,哪怕这个消息小到微乎其微,我也感觉到家里的希望。家庭的变故和希望,给了我很大的推力。我从一个不爱学习的人慢慢开始收心,渐渐苦学成痴,成为我们那一届的黑马。”
马老师点点头:“这种情况女生要比男生更容易陷进去一些,男孩子胸怀比较阔达,更容易跳出来。我想说的是,有时候也不能把问题的关键全推到家庭氛围的营造上去,孩子看待问题的角度也起了很大的作用。先来说个故事:
“一对双胞胎兄弟生长在一个不幸福的家庭,父亲酗酒、家暴,可以说他们的童年都是在阴暗中度过的。
在这对兄弟30多岁的时候,心理学家去采访了他们。
其中一个完全过的是他父亲那样的生活,他也酗酒、家暴。心理学家问他为什么会变成这样,他回答道:‘我的父亲就是这个样子,我还能怎样?’
而另外一个呢,则是成功的商人,并拥有幸福的婚姻。心理学家问了同一个问题,他的答案是:‘我从小就告诉我自己,不能变成我父亲那样。’
“你看,两个有着相同过去的人,因为对同一个问题有不同的角度,走上了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所以,以后遇到这样的事情,我们一方面要在家庭塑造一个温馨上进的氛围,另一方面也要教育孩子用积极的视角来看待家庭的变故,以免他怨天尤人,进入到另外一个误区。”
结束。希望对你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