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习路上常见的误区有哪些?
2.为什么说重复并不能强化记忆呢?
3.知识多就是学习能力强吗?如何检测你的学习是否有效?
关于学习一门新知识或新技能,很多人都是很努力的学习,但是效果却不是很理想,为什么呢?作者通过调研发现,是因为大部分人陷入了以下几个误区:
1.只要在某件事上花费时间足够长就可以牢牢烙在记忆深处:学生时代的我们,经常会花费很长的时间背诵课文或者某个单词的一段,直到我们合上书本会背诵为止。
但实际上,如果不是经常翻看,或者巩固,很快便会忘记。
本书作者通过大量的研究,得出的结果便是:通过集中练习取得的成效是短暂的,所学的东西很快就会被忘却。
2.反复阅读可以提升知识的掌握程度
反复阅读也是大部分人常见的做法,有调查显示,超过80%的大学生都是这样学习的。
3.反复接触可以真正学到东西
本书作者认为,人们盲目迷信反复阅读、功利性记忆,以及重复的作用,但真相是,只靠一遍遍重复通常记不住什么东西。如果要记电话号码还可以,但用在学习上,效果就不会很持久。
二、学习路上存在的学习假象
既然重复阅读基本没有效果,那为什么学生还非常愿意使用这种方法呢?
两个原因:一是来自老师的建议,且自己也在一直使用这种方法。二是自己重复阅读时,觉得自己越熟悉书中文字,越能掌握书中内容。所以
学习路上,最怕什么呢?就怕想当然,想当然的认为自己的初稿已是大作,想当然以为自己掌握了书中要领。这就是学习假象。
比如:我们能背诵课文或做了不同颜色的课程笔记,就认为自己已经掌握理解了它们所描述的要义,会应用这些内容,知道如何把它们和已知联系起来。事实上正好相反。
三、知识多不等于学习能力强
既然学习中会存在假象,我们不知道自己是否掌握,那是不是可以通过多学习这种方法呢?学的知识越多,能力就越强吗?
我们学习的目的,是能够将知识有效地转化为应用能力,如果没有得到转化,那知识还是知识,没有发挥它的重要意义,也丧失了学习的意义。
爱因斯坦说过“创造力比知识更重要”。没有创造力,人类怎么能在科学、社会、以及经济领域有所突破呢?这里的创造力,就是运用。
所以,如果只是单方记忆课程内容,顺序练习也好,专项练习也好,不能与其他知识点连在一起时,同样不能融会贯通掌握知识。
作者认为,考试是最有效的学习策略之一,要把考试当成一种学习工具。
主动检索至少有两大好处:一是通过检索,可以内视自己,知道什么知识掌握了,什么知识没有掌握,判断自己应该补充哪个薄弱环节。二是回想已经学过的知识,会让大脑重新巩固记忆,强化新知识与已有知识之间的联系。
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我们才能更好的掌握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