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学习好中文,永远不要认为学会课堂 那些就可以了。课堂的积累只是很少一部分,对于我们远远不够。
有一个词叫“大语文观”,“大语文观”顾名思义,就是对语文学习的一种看法。“世事洞察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我们所处的生活才是一个真正大课本,我们接触的社会就是一个大课堂。
一句广告词,肯定有它的特点,我们可以从中学习、借用、化用。例如,丰田车的一个广告词“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就有丰田车”!
学习其中运用的夸张与侧面衬托,在不同的地方,学习其中不同的修辞和描写手法。
借用到自己的文章中,可以写成:“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就有丰田车”梦想和丰田车一般,人生在世必有梦,有人就有梦想。虽然这个例子并不是太恰当,但借用其中种种总有一个机会可以用的到。
化用的话可以可以把其中主体换了,例如:“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就能走的通。”
这些都建立在深厚的积累上,一个主题可以运用不同的事例、道理、描写手法、论证方法。所以树立大语文观,在生活中学习、积累,在社会实践中感悟、体会。我们的每一天都是一堂语文课。
一草一木,都是尚好的题材;点点滴滴,都是文章的腹稿。在生活中用自己的慧眼,去寻找平凡之中所蕴含的不凡。
谁都见过草,但有几人说出来“一岁一枯荣”;都见过浮萍,有人说的是孤苦无依、可怜至极,也有人说“五湖四海任逍遥”;都经历过秋,刘禹锡那一句“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便是千古名篇。
生活中要学会观察、思考、积累,写作就要写的不俗才能给读者留下印象。“人人心中有,人人笔下无。”要让读者有“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感觉。
学中文,就像是在垒冰山。冰山理论说,一座海面上的冰山,人们见到的仅仅是它本体的七分之一。我们学习中文也一样,我们能在生活中、写作中、运用中,可以表现的仅仅是自己学到知识的七分之一。至于隐藏在水面下的七分之六,是我们不可见的。
这样一来,不少人就问:既然看不见,是不是意味着我们只需要学习能看见的那七分之一就可以了?
答案是否定的,“凡有所学,皆成气质”、见多方能识广,只有多积累、多见识,才能不至于“书到用时方恨少”。这是一种底蕴、一种远见卓识、一种格局,试想见惯了鹰击长空还会惊叹云雀的飞跃树梢吗?鹰击长空自有其刚毅壮阔,但也无法否认云雀在树梢的灵巧欢快。面对不同的情况,需要引用不同的事例。
这就是大语文观,生活中无时无处不在积累,既观察鹰击长空的壮志,也积累云雀凌空的活泼欢快。只有积累到一定的广度,才能语出非凡、写景不俗、说理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