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商桥的灯节
春节刚过,灯节又至。
在我们小商桥,一般都把正月十五叫做灯节,虽然不及春节隆重,却比春节华丽,热烈,更让人怀恋。
在我的记忆里,过去的每年正月十五晚上,也都与“灯”有关。大街小巷里,每隔几十步远就有一座高粱秆捆扎成的“灯山”,家家户户门前都要挂灯笼,点门灯。每个小孩子手上都有一盏灯,兔子灯、绣球灯、马灯、鱼灯、西瓜灯……不过这些灯大都是买的,兔子灯下面安四个轱辘,可以拉着走。绣球灯是一个多面的纸扎的球,有一个篾制的架子,架子上有一根竹竿,架子下有两个轱辘,手执竹竿,向前推移,球即不停滚动。马灯是两段,一个马头,一个马屁股,用带子系在身上。鱼灯、西瓜灯这些都是手提的灯。不过我小时候只有很少家能买得起花灯,我家里穷,当然也买不起花灯,爷爷用高粱秆给我扎过一盏五角星形状的花灯,用红纸糊上,里面点上蜡烛,掂在手里也非常神气,常常招来那些同样买不起花灯只能掂个萝卜灯的小孩羡慕嫉妒恨。
最难忘的,是跟大人一块儿去小商桥看走马灯。走马灯曾经是小商桥灯节的一道最靓丽的风景,可惜现在已经没有了。其实走马灯不过是来回转动的车、马、人(兵)的影子,点了蜡烛,看着里面的纸轮一样转了起来,外面的纸屏上一样映出了影子。印象最深的,是里面的人像唐僧、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和尚的走马灯,灯前往往挤满了人,大人小孩都有,不过还是小孩居多。
小商桥街上热闹非凡,踩高跷的,划旱船的,耍狮子的,还有扭秧歌的。人最热闹的地方一定是扭秧歌的,最前面一个男的,戴着高高的红帽子,手里还举着一根什么棒,那腰扭得,让围观的老少爷们笑得前仰后合。后面跟着一大队妇女,也有小孩子跟在队伍后面,脚步凌乱地跟着瞎胡闹。那个热闹场面,是现在跳广场舞的根本无法相提并论的。
也有放烟火的,不过小时候也没什么像样的烟火,最多的也就是“子母弹”之类的东西,点上一根,跟信号弹一样连续不断地打到天上。哪像近些年的烟火种类繁多,璀璨夺目。不过即使那样简单的烟火,也能给人们尤其是孩子带来无尽的欢乐。也有孔明灯,相传是诸葛亮发明的,好像又叫许愿灯,据卖灯的小贩说买一个这样的灯,许上愿,里面点了蜡烛,放到天上,可以心想事成。所以放孔明灯的也不少,不过大都是大人,小孩只想眼下的欢乐,不想那么多。近几年为了安全,上面不让放孔明灯了,今年为了保护环境,连鞭炮烟火也不让燃放了,街上只剩下了各种各样的彩灯,还有就是跳广场舞的妇女和小孩。
不知为何,我一直怀恋着爷爷给我扎的五角星灯笼,怀恋走马灯,怀恋过去小商桥的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