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发几
张照片
骑自行车停在对面拍了下来,这是一处工厂,规摸挺大的,设备上斑痕累累,各种粗细不一的管道,我站着拍照的地方都有一股浓烈的味道,农田里的化肥味,干过农活的人都闻得来,一个有规模的化肥厂,拍照上看不清其中的一个部位堆放和那些管道一样高的黑色化肥原料,我想那些充满空气中的味道就是从这里弥漫出来。
像这样的工厂如果离城市近,生活在周围的住家户应该提意见了,这种气味如果吸入的过量,是否对健康影响,这些都是问题,空气里的味道应该属于一些眼睛看不见的微粒吧,这些都是需要解释的,这家工厂应该没问题,这里离海边只是几百米,周围不是工厂,就是库房,或是垃吸处理的场地,建在这里,产品直接装上货轮,运到各地,也可以运至外国。
化肥厂看似平常,不就是个化肥厂,我看到那些生诱了的设备以及那些管道相连接的那些更粗大,像什么吗,比喻一下,放大了的煤气罐,这种罐状装备是化肥材料发生化学合成的地方,那些连接的管道是输入化学合成.或是化学反应过程的一些辅助的条件和补充,化学合成的产品太多了,光是化肥名堂就不少,这方面和我们有关的合成胺经常被人们提到,我们国家具有较大规模的化肥厂还是七几年以后,中美关系缓和,从西方引进的,在此之前,这方面一直是缺板。
说到这里,情绪都凝重了,建国后,百废待兴,建设的思路受前苏联影响大,不打仗了,苏联将它过剩的军工产能向咱们国家转移,当然大部分是重工业,说得好听是援建咱们,其实是把他们马上不用成为废弃的设备又标了个价格买给我们,我们的情况可以说一张白纸,什么来了都不嫌多,都是填补了咱们工让的空白,重工业结构布局初布完成后,中国人口多,生活资料是民生的大问题,我们人口多,吃饭是个大问题,当时也认识到了化肥的重要性。就和苏联人商量,想引进这方面的设备,没想到苏联这方面也是缺板,都是些小型,低价值含量的化肥。
就此情况也要引进,中国是个农业大国,都到了七几年,我记得农村的地头都放着一个大粪池.农村人将城里的厕所里的粪便都包了,那个时候经常能看到毛驴拉的掏粪车捣粪,掏粪车走过的街道.留下难闻的粪便味,这些都是农村人的宝贝,拉回来.倒入类池,在加入一些麦尖杆或者晒干的野草,发酵,你可以想象一下,那个味道真得是绝味,然后渗一些农田里的土壤,再呕多日,再返伴几次,这个劳动量挺大的,家家地头里都有这么个粪肥堆,这就是当年我们用的农肥,和现代农业的产效比没法比,这都是古代农业的经验,建国以来人口增长的速度比农业产量增量快得多,人多粥少,吃饭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
七十年代,和西方融冰,我们囯家就引进了几个上规模的化肥企业,引进之路也很艰难,化肥厂那几个合成化肥的大罐子那可是当年的高科技,那里面,要经得住多少个大气压的压下,在钢材料方面国內造不了,光靠进口,我们将永远受制于人,而且当时外汇也是捉襟见肘,钱要用在刀刃上,国內专家团队也在这个方向组织攻关,应该有点年令的人记得就是煤气罐也是八几年以后才用上的,当年国内连煤气罐都不具备生产技术。
专家团队也很给力,几年下来化肥厂用的合成化肥的设备材料研究出来了,装备成品制造出来后,专家团队测试数据分析处理出来后,意外地发现,这些数据和潜艇制造用的材料数据相仿,这可是踏破铁鞋无匿处,得来也是费尽了心思啊,国内制造的化肥厂设备上马的同时,我们国家的国内潜艇也挺进了海洋。
随着更大的规模的化肥厂上马,中国的化肥不用进口了,可以满足国内市场需求了,农业的单位产值也大幅提升,传统农业转型为现代农业,这几十年中国人再没有为吃饭发愁了。
写到这里我脑海里又浮现起照片上化学厂那此管道,大罐子,外表上风蚀雨侵,銹迹斑斑,应该年数不小了,有三四十岁了,还在服役,这应该是专家们的二代或三代设备吧,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廉颇老矣 尚能饭否,这话有点太老成的,当然技术的方面我不懂,更准确的是,正值壮年,忆往昔峥嵘岁月,数风流装备,还看今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