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灵枢经·正义精讲449
卷十·邪客第七十一
1/8
原文:
黄帝问于伯高曰:夫邪气之客人也,或令人目不瞑,不卧(“卧”当为“汗”——译者注)出者,何气使然?
伯高曰:五谷入于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隧。故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以应刻数焉。卫气者,出其悍气之慓疾,而先行于四末、分肉、皮肤之间,而不休者也。昼日行于阳,夜行于阴。常从足少阴之分间,行于五脏六腑。今厥气客于五脏六腑,则卫气独卫其外,行于阳,不得入于阴。行于阳则阳气盛阳气盛则阳蹻陷(“陷”当为“满”——译者注);不得入于阴,阴虚,故目不瞑。
黄帝曰:善。治之奈何?
伯高曰: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调其虚实,以通其道,而去其邪;饮以半夏汤一剂,阴阳已通,其卧立至。
黄帝曰:善。此所谓决渎壅塞,经络大通,阴阳和得者也,愿闻其方。
伯高曰:其汤方:以流水千里以外者八升,扬之万遍,取其清五升煮之,炊以苇薪,火沸,置秫米一升,治半夏五合,徐炊,令竭为一升半,去其滓。饮汁一小杯,日三;稍益,以知为度。故其病新发者,覆杯则卧,汗出则已矣。久者,三饮而已也。
原文译文对照:
~~~~~~~~~~
黄帝问于伯高曰:夫邪气之客人也,或令人目不瞑,不卧出者(“卧”当为“汗”——译者注),何气使然?
黄帝向伯高问道:邪气侵犯人体后,有时会使人无法闭目入睡且闭汗,这是哪种人体之气失常所造成的?
伯高曰:五谷入于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隧。
伯高答道:饮食进入胃中,经消化后,会分为糟粕(固态物质)、津液(液态物质)、宗气(气态物质)三类,并会被分别传入三条不同的人体隧道。
故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
所以,其中的气态物质构成“宗气”的补给来源之一,又经胸膜系统汇入上焦之胸中气海,最终从喉咙而呼出体外。其运行路线自胃左静脉(冠状静脉)向上汇入食管静脉丛,又经心系汇入胸膜系统,灌溉主管呼吸的肋间肌、膈肌、腹壁肌、胸锁乳突肌、背部肌群、胸部肌群,以为主管呼吸运动的肌肉提供营养。
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以应刻数焉。
其中的液态物质构成“营气”的补给来源之一,即由消化系统提取饮食精微营养(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矿物质)后所形成的津液,会随胃右静脉进入门静脉、胃短静脉和胃网膜左静脉进入脾静脉,化入血液,汇入下腔静脉,经心肺循环而进入全身动脉系统,向体表方向可营养到四肢手足部之远心端,向体内方向可营养到五脏六腑,其在体内遍及十二经络的一个循环,正好用时一昼夜,也就是滴漏计时装置滴满100个刻度所需的时长。
卫气者,出其悍气之慓疾,而先行于四末、分肉、皮肤之间,而不休者也。
其中随胃网膜右静脉进入胰腺的液态营养物质,会在胰头和胰体的交界处进入肠系膜上动脉,随主动脉进入肾脏,成为诞生于肾脏的“卫气”之补给来源之一。卫气是饮食营养中较为剽悍的部分(水、蛋白质、无机盐)所转化而来,运行在血脉之外,由组织液所承载;与承载于血液中的营气相比,卫气的密度更小,因而其运行更加慓疾滑利。卫气会随三焦系统而首先遍及人体的表周部分:四肢末节的手足部远心端、肌肉之筋膜系统及皮下组织、皮肤系统。卫气的运行轻捷迅猛、丝滑流畅、时刻不息。
昼日行于阳,夜行于阴。常从足少阴之分间,行于五脏六腑。
卫气白天时畅达人体阳分,即人体表周部分;夜间则主要巡逻于人体阴分,即人体之五脏六腑部分。由于卫气起源于肾脏,故其总是沿着足少阴肾经循行部位而抵达五脏六腑。
今厥气客于五脏六腑,则卫气独卫其外,行于阳,不得入于阴。
若能引起经气运行受阻、发生气血厥(断绝)逆(逆行)现象的邪气进入体内,则由于气血运行受阻,则卫气自肾脏而率先进入三焦系统所灌溉的人体表周之组织液系统(人体阳分)后,就难以经毛细静脉系统而汇入人体血液系统,从而难以进入五脏六腑(人体阴分)。
行于阳则阳气盛,阳气盛则阳蹻陷(“陷”当为“满”——译者注);
卫气被迫滞留在人体阳分,则使得人体表周之组织液部分过于充盛,以致连通肾脏与人体表周组织液系统的阳跷脉(主导眼睛睁开),就会因气血过实而经脉满盛。
不得入于阴,阴虚,故目不瞑。
人体卫气被经脉中的邪气郁阻在人体表周,则组织液里的卫气无法通过毛细血管网而进入血液、回流心脏,也就无法经心肺循环而随主动脉血进入人体阴分(五脏六腑),因此人体阴分就会出现气血不足的现象,阴分气血不足,则主导眼睛闭合的阴跷脉就会气血不足。这样,由于主导眼睛睁开的阳跷脉气血过盛、而主导眼睛闭合的阴跷脉又气血虚衰,故而人的眼睛就无法闭合,自然就难以入睡。
黄帝曰:善。治之奈何?
黄帝说:讲得好啊。请问该怎样治疗呢?
伯高曰: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调其虚实,以通其道,而去其邪;
伯高答道:补实人体阴分气血的不足部分(气分和血分),泄除人体阳分气血的多余部分(邪气、瘀血、血栓、血液中的异常凝结),调整人体阴分和阳分的气血,使气血在体量上平衡、使人体阳分和人体阴分在道路上相通(阴阳相通),也就是体表微循环系统(体表毛细血管网)通畅,从而使卫气能够抵达邪气所寄居的人体表周经脉系统,并通过免疫反应而将致病邪气(病原体)逐出体外。
饮以半夏汤一剂,阴阳已通,其卧立至。
同时再服用半夏汤一剂,驱逐体内之寒痰郁结,使患处气血得以阴阳汇通、新陈代谢运行正常,便可立即正常入眠。
黄帝曰:善。此所谓决渎壅塞经络大通,阴阳和得者也,愿闻其方。
黄帝说:妙啊!这样针药并用、双管齐下,就会像通过挖出瘀堵物来决开堰塞水道一样,使被邪气郁阻的经络恢复畅通、使阴分和阳分之气血通利调和。请您详细讲一讲半夏汤的具体制作方法。
伯高曰:其汤方:以流水千里以外者八升,扬之万遍,
伯高答道:半夏汤的具体制法是:选取径流长度超过1000里的淡水江河(取其源远流长、千里冲决、疏通下达之特性),取水8升,长时间充分搅和,
取其清五升煮之,炊以苇薪,
待沉淀后,再取其中轻清上浮的清水五升,用干芦苇茎作燃料(苇薪),
火沸,置秫米一升,治半夏五合,
燃烧苇薪,以急火(大火)煮沸清水,再放入秫米一升,制半夏五合(十合为一升)。秫米为中国传统药用谷物,特指禾本科植物高粱的粘性品种(黍,也叫“黄米”)之种子,或粟(俗称“小米”)的粘性变种之种子,具有祛风除湿、和胃安神、解毒敛疮之疗效。
徐炊,令竭为一升半,去其滓。
继续用小火慢慢熬煮,煎至汤药体积缩至一升半时,滤除药渣,留汤汁待用。
饮汁一小杯,日三;
每次饮用一小杯,每日三次;
稍益,以知为度。
若感觉略微有效,就调整药量,或加量或减量,直到感觉舒服、效果明显,当产生足够的效果、能够顺利入睡时,就可以停药了。
故其病新发者,覆杯则卧,汗出则已矣;
所以,用半夏汤方治疗因寒邪郁阻而引起的阴阳不通型失眠,是很有效的。若是疾病初起即服用此方,则服完药、放下杯子就去躺卧睡觉,盖上被子,出一身汗,病就好了;
久者,三饮而已也。
病程较久的,饮用三剂(一剂可煎3次,煎一次可分成若干小杯,一次喝1小杯,一日喝3小杯)也就痊愈了。
~~~~~~~~~~
老黄历择吉,2025.4.21
上一篇:灵枢经正义精讲448
下一篇:灵枢经正义精讲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