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z小秘秘
从开始阅读这篇《审判》到结束为止,始终意义不明的就是,这场审判究竟在判决什么?和故事的主人公约瑟夫·K一样,自被定为有罪那一刻到最后被处决,我们和他都无法得知他究竟犯下了什么罪。这一场荒谬的闹剧就像是一场为了审判而审判的戏码,是为了定罪而定罪的诉讼。
全文处处充斥着荒诞不经的元素。首先就是K在被宣布犯下罪行之后,竟还能正常地到银行上班,和自由人无异;在K试图为自己寻求出路的过程中,一路上看似遇到了非常多的可靠有力之人,周围的人似乎都认识他,了解他的案子,每个人都声称自己会竭尽所能为他提供帮助,比如胡尔德律师、莱妮、画家、监狱神甫等,而这些人无一例外都是和法院有联系的人,却都是游走在法庭边缘的下等人物;还有那些谜一样的人物:始终未曾露面的高级法官。
当我们跟随着K一步步去深入了解案情,一步步去寻求帮助的过程中,不难发现,这样的一场审判从一开始就注定是有罪的结果。预审法官研究法律的书籍是《格蕾特怎样受到她丈夫的折磨》;预审法官以高高在上的姿态坐在宝座上的画像;法院委托人的作画要求是将正义女神和胜利女神结合在一起,K嘲讽道:“正义女神必须静立不动,否则的话天平就会摇晃,就不会有公正的判决的了。”旁人从K的嘴唇看出他很快会被判刑;
还有画家完全没有建议让K按无罪释放的结果去进行案情干预,并说出了那句耐人寻味的“我从来没听说过谁被无罪释放。”因此,可以得出结论,早在最初K就是有罪的,甚至可以说在这样的法庭之下人人都是有罪的。
文末监狱神甫讲述的守门人和乡下人的故事,K就如同那似乎窥见了法律的光辉,却在法律门前耗费了一生等待的乡下人,被那些所谓的恪尽职守、没有道德、没有真理的下等法官和“守门人”拒之门外。让人似乎瞥见了希望实则处处只有绝望。
“不用把什么看成是对的,只需把它视为必要的。”
“可悲的观点,”K说,“谎言变成了世界的秩序。”
在这样一个法庭组织的秩序之下,谎言变成了必要,真理和真相无关紧要,无罪的可以变成有罪,不分青红皂白的也可以判罪。
我们可以看到K对于整个案子的心路历程变化,第一次审判时的清醒理智,自信,高谈阔论,中途一直努力想要弄清事情真相,临近故事末尾时的迷惘和放弃挣扎,这不正是他在一步步发现了现实的无奈之后的妥协和无可奈何吗?
这个版本很巧妙地将《致父亲的信》收录到了一起。在全信中,不难看到卡夫卡对于自我的审判和父亲曾经对他的审判,不管过程和努力所作如何,都无法摆脱卡夫卡对于自己整个一生的定调:有罪。无法满足父亲期待的罪过,自卑懦弱无能的自己的罪过。
要承认和接受这样一场又一场专属于自己的审判,是令人挣扎和痛苦的。而卡夫卡正是将这种难以言说的苦痛展现了出来致使他成为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