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唐代赫赫有名的诗仙,李白一生有几次远游?这几次远游又有何不同?
我们先从他的出生说起:关于他的出生有两种说法,说法一,公元701年2月28日,生于四川省江油市青莲乡。说法二,出生于中亚西域的碎叶城,4岁时跟随父亲迁回四川。
远游是需要经济支撑的,李白第1次远游钱从哪里来?这不得不说他是富二代,家里支持李白,自小饱读诗书,可见他的家境应该不错。他情商高,四处拜谒结交名人名士,会得到一些谢礼。他的才能与勤奋可不是一般的高,他到处题诗,写作也能得到一些“稿费”。
李白出生于盛唐时期,但他的一生绝大部分却在漫游中度过,游历遍迹了大半个中国。当时的206个州县,相当于18个省市自治区,旅程有5万多公里,游览过60多条江河,登过80多座山,还有20多个湖潭,可以说是走遍了大江南北。
他第一次远游是在25-36岁期间,这一时期他写下了《峨眉山月歌》(泸州)《望天门山》(天门山)《望庐山瀑布》(九江)《渡荆门送别》(荆门山)《静夜思》(扬州)《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武汉)《春夜洛城闻笛》(洛阳)。
李白的第1次远游,基本上是沿着长江前行,出三峡后,最初游历了现在的湖南省长沙,岳阳等地,泛舟于洞庭湖,然后再往东游,足迹踏遍金陵、扬州,会稽等地。然后北上到了现在的河南省,兜了一圈儿。此后不久,李白到了湖北安陆,在那里成了家,定居了大概有10年之久。
通过他的第一次远游写下的诗句中,我们不难发现,虽然他“四海为家”但对家乡还是非常依恋的。《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月影在江水之中,像好朋友一样陪伴着我,但是从清溪到渝州的途中,月亮总被两岸的高山挡住,使我思念不已。《渡荆门送别》中“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静夜思》中“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故乡是一个人永远的牵挂,无论你走多远,故乡就像手里握着的风筝线轴。谁又会忘记和丢弃呢?
他的第二次远游离不开一个“愁”。这又是如何说起呢?我们还是从他的诗歌中找答案吧!
从735年开始,李白在一步一步的接近唐朝的政治中心长安,但是这个过程很艰难。他通过认识唐玄宗的妹妹玉真公主,通过玉真公主的引荐,得到了唐玄宗的仰慕,受到了唐玄宗的厚待。但是李白后来发现,唐玄宗对他没有实现政治抱负的机会,而是在利用他的才华为自己的歌舞升平的生活加以点缀。他在长安待了一年中,没有担任任何实际的官职。
这一时期他写了《将进酒》(嵩山)《秋浦歌》(安徽池州)《宣州谢脁楼饯别校叔云》(安徽宣城)《登金陵凤凰台》(南京)
《将进酒》这首诗大体意思就是,人生得意之时就应当放纵欢乐,今天让我们喝个痛快吧,让我们一起来消除这无穷无尽的万古长愁。在《登金陵凤凰台》中“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但是皇帝被奸邪包围,而自己报国无门,他的心情自然是十分沉痛的。《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我本想借酒消去烦忧,结果反倒愁上加愁。在这首诗里,李白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牢骚,愤满。
他的第3次远游可以称其为是巨星陨落。这一时期遭遇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他写了两首著名的诗,一首是《早发白帝城》一首诗《独坐敬亭山》。早发白帝城,写出了他欢乐的心情,这是怎么一回事?原来安禄山造反,李白帮助了永王李璘,结果永王起兵一年失败,帮忙的人都处以死刑,只有李白因为郭子义帮助说情,才免于一死,于是被流放到夜郎。在去夜郎的途中,又因为朝廷关中遭遇大旱,宣布大赦。所以李白经过15个月的辗转流离,终于获得了自由,所以他写下了这首著名的诗。
61岁的李白听说大将李光弼要出兵临淮,他自己也想立功报国,可是年龄大了,走到一半,身体就不行了,回到金陵他的生活相当窘迫,不得已只好投奔了在当涂做县令的族叔李阳冰。可能就是在这一年他写下了《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鸟儿们飞的没有了踪迹,天上飘浮的孤云,也不愿意留下慢慢向远处飘去,只有我看着高高的敬亭山,敬亭山也默默无语地主视着我,我们谁也不会觉得满足,谁能理解我此时寂寞的心情,只有这高大的敬亭山了。”诗里流露出刻骨铭心的寂寞。
762年,李白病重在病榻上把手稿交给了李阳冰,与世长辞,终年62岁,至此,李白在贫病交加中合上了眼睛,带去了他一生为之奔波的未酬壮志,中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巨星陨落在当涂。
说明:文字来自《诗词大发现》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