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着畏惧之心,本倌决定试啃这部被誉为史上最读不下去的小说之一的《追忆似水年华》。王安石说“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如果没几页就睡倒,那么你将很难见识到作者的精彩绝伦的妙笔。而本倌正是觉得,《追忆似水年华》是我读过的仅次于《红楼梦》的好书,是冥冥之中给自己最好的礼物。仅仅只读完第一卷,怀着对作者普鲁斯特既迷恋又感激的心情,我向大家安利这本书。
整套书总共七卷,第一卷我是半精读半速读,用时一周。人生太短,普鲁斯特太长,听来滑稽,但读到现在,我更多的是对普鲁斯特充满感激。如果你发现一个作家他能用优雅即使有时候显得絮叨的可诗可歌一样的文字填充人生的所有孤独的间隙,让思想高飞去追求极致自由的空气,那么这种感受无疑是在丰富多姿而又渺渺茫茫的人生的穹野里,经受一番沉沦和炼磨后,生而为人的我们方能当之无愧地领受这件生命的馈赠。
第一卷以追忆小时候在贡布雷的外祖父母家的生活开篇,围绕作者的家人,亲戚和上流社会出身的斯万,以人物的对话和作者散乱的断断续续追忆,以意识流的写法展示故事和人物的形象品性。
在贡布雷这部分开始便进入冗长的追忆了,你会发现它跟你之前所看到的小说的形式都不相同,《追忆似水年华》被誉为意识流小说的鼻祖,怀着对这类小说的懵懂,我开始慢慢进入作者的视野。在开篇我常因看到有趣的比喻、新奇的视野而感叹,这种感叹就像你坐在古典音乐会的现场,在舒缓的篇章偶尔因一些俏皮的音色莞尔一笑,可是当普鲁斯特叙述到吃扇形的小点心“小玛德莱娜”这一篇章的时候,便是让我的情感升华到高潮,这场美轮美奂的交响乐,以它设计好的曲谱诱你不断深入,而每到恰当的时候,你总会算无遗策地被它俘获,泪光点点刻下被俘的标记。我再也忍不住想向所有读者夸爆它了。
来看这一段叙述:
那天天色阴沉,而且第二天也不见得会晴朗,我的心情很压抑,无意中舀了一勺茶送到嘴边。起先我已掰了一块“小玛德莱娜”放进茶水准备泡软后食用。带着点心渣的那一勺茶碰到我的上腭,顿时使我混身一震,我注意到我身上发生了非同小可的变化。一种舒坦的快感传遍全身,我感到超尘脱俗,却不知出自何因。我只觉得人生一世,荣辱得失都清淡如水,背时遭劫亦无甚大碍,所谓人生短促,不过是一时幻觉;那情形好比恋爱发生的作用,它以一种可贵的精神充实了我。也许,这感觉并非来自外界,它本来就是我自己。我不再感到平庸、猥琐、凡俗。这股强烈的快感是从哪里涌出来的?我感到它同茶水和点心的滋味有关,但它又远远超出滋味,肯定同味觉的性质不一样。那么,它从何而来?又意味着什么?哪里才能领受到它?我喝第二口时感觉比第一口要淡薄,第三口比第二口更微乎其微。该到此为止了,饮茶的功效看来每况愈下。显然我所追求的真实并不在于茶水之中,而在于我的内心。茶味唤醒了我心中的真实,但并不认识它,所以只能泛泛地重复几次,而且其力道一次比一次减弱。我无法说清这种感觉究竟证明什么,但是我只求能够让它再次出现,原封不动地供我受用,使我最终彻悟。我放下茶杯,转向我的内心。只有我的心才能发现事实真相。可是如何寻找?我毫无把握,总觉得心力不逮;这颗心既是探索者,又是它应该探索的场地,而它使尽全身解数都将无济于事。探索吗?又不仅仅是探索,还得创造。这颗心灵面临着某些还不存在的东西,只有它才能使这些东西成为现实,并把它们引进光明中来。
我又回过头来苦思冥想:那种陌生的情境究竟是什么?它那样令人心醉,又那样实实在在,然而却没有任何合乎逻辑的证据,只有明白无误的感受,其他感受同它相比都失去了明显的迹象。我要设法让它再现风姿,我通过思索又追忆喝第一口茶时的感觉。我又体会到同样的感觉,但没有进一步领悟它的真相。我要思想再作努力,召回逝去的感受。为了不让要捕捉的感受在折返时受到破坏,我排除了一切障碍,一切与此无关的杂念。我闭目塞听,不让自己的感官受附近声音的影响而分散注意。可是我的思想却枉费力气,毫无收获。我于是强迫它暂作我本来不许它作的松弛,逼它想点别的事情,让它在作最后一次拼搏前休养生息。尔后,我先给它腾出场地,再把第一口茶的滋味送到它的跟前。这时我感到内心深处有什么东西在颤抖,而且有所活动,像是要浮上来,好似有人从深深的海底打捞起什么东西,我不知道那是什么,只觉得它在慢慢升起;我感到它遇到阻力,我听到它浮升时一路发出汩汩的声响。
不用说,在我的内心深处搏动着的,一定是形象,一定是视觉的回忆,它同味觉联系在一起,试图随味觉而来到我的面前。只是它太遥远、太模糊,我勉强才看到一点不阴不阳的反光,其中混杂着一股杂色斑驳、捉摸不定的漩涡;但是我无法分辨它的形状,我无法像询问唯一能作出解释的知情人那样,求它阐明它的同龄伙伴、亲密朋友——味觉——所表示的含义,我无法请它告诉我这一感觉同哪种特殊场合有关,与从前的哪一个时期相连。
这渺茫的回忆,这由同样的瞬间的吸引力从遥遥远方来到我的内心深处,触动、震撼和撩拨起来的往昔的瞬间,最终能不能浮升到我清醒的意识的表面?我不知道。现在我什么感觉都没有了,它不再往上升,也许又沉下去了;谁知道它还会不会再从混沌的黑暗中飘浮起来?我得十次、八次地再作努力,我得俯身寻问。懦怯总是让我们知难而退,避开丰功伟业的建树,如今它又劝我半途而废,劝我喝茶时干脆只想想今天的烦恼,只想想不难消受的明天的期望。
然而,回忆却突然出现了……
在这本书中,我感到心灵被极大地慰藉。因为就像作者所说——一切生灵在冥冥中都萌动着这种感觉——也许就是这种对生命理解上的共鸣,普鲁斯特不但将它抽丝剥茧,而且用极细致分明的诗和音乐的文字将意识按律摆开,我们在其中追忆自我,发现自我,探索自我,跳出自我,俯视自我,让你知道这是所有的生灵都萌动着的感觉,作者思想的柔水让每一个自我都被拥抱,也许这也就是普鲁斯特有如此多的追捧者的原因吧。
仔细体味作者的每一个念头,我关心它们的从何处兴起,在思想里作何舞蹈,经过怎样的曲折后才慢慢过渡到下一个细腻的升起,然后在此中缓缓消退。念头,躯体的感觉,环境里的一切,所有存在的实体和经验世界里的感知觉,都在时间里融汇,像一条永远流不到尽头的河流。而作者所表达的观点,他讲的小故事,他塑造的人物,他串起的小说的框架,也随着文字如沙石一般的沉淀出清澈。
也许当人过着一种近似隐居的生活,生命的脉动便是追忆似水的年华,记忆的延伸在现实里往复,在徘徊和碰撞中,思想便能得到无限的素材。他将人的内心活动与时间本体的流动融合在一起,时间存在,则意识不停,时间永续,则意识绵延。
普鲁斯特对于鉴赏古典音乐应当是有非常高深而且独道的造诣,虽然没有了解过他的生平,但从他的文字所使用的用乐曲、诗歌和艺术的美感的律动来表现意识的手法,就能产生这种感觉。追忆逝去的时间,普鲁斯特的笔法似水,似风,似乐章,似一切知觉和无法知觉的东西。
这里我抽出一些我阅读时的视野供读者参考作者的笔法:
1-写流动的视觉中的景
像舒缓的提琴,在弓弦之间流淌的静物,如村庄、运河、教堂、沟壑、树木,都像游走的音符。
2-写小物
比如写厨房的芦笋,他用诗一样的文字意境,让人感动良久,慰藉和治愈我们被俗物搓磨的心灵。 “我觉得这些天成的光色恰恰泄露了一群狡黠的精灵的作为,仿佛是它们乐于化作菜蔬,好让人们透过这些厚实而可口的肉质伪装,从犹如曙光初现、彩虹渐显、暮霭覆天之时的光色转换中,瞥见它们可贵的本质。”
3-写体验
写品尝糕点的感觉,如精心谱曲的交响乐。心绪随着作者对其内心的探索而一路颤动,仿佛遭遇古典音乐会演奏中某一处能让人泪花点点的乐章。如此精湛得流淌着的细腻,如此贴切地眷恋着人的内心世界,理解并抚慰它。
难怪人们说他是20世纪最值得一读的作家 ,在阅读中被如此被抚慰的感觉太完美了。让细腻变得气势宏大的文法太具有艺术的美感了!
4-写人性
时而幽默时而犀利。借佣人写人在离自己很远的人间疾苦中表达理想的自我,但其实这只是一种出于自私心里的自我标榜。因为当现实生活里离自己很近的人深陷苦难的时候,我们就会把在先前虚拟环境所标榜和自恃的悲天悯人丢弃,取而代之的是对自己被牵连的苦恼。一击即中,多少犀利。
5-写音乐 写钢琴和小提琴掀起的思想的流觞曲水的雅宴。
6-写爱情
用鉴赏音乐的笔法写斯万和奥黛特的爱情的消逝。爱情里头那些只能意会的变幻莫测的感觉,与音乐以它具象的形式给人们带来的倏忽即逝的满足感似乎有异曲同工之妙。
此外还有清丽的比喻,犀利的人生洞见,有时偶发的观点,也能启发人的思考。
所以,抱有虚无主义的生活信念的人,如果你看了普鲁斯特,一定会一反常态,再也不能不为这平凡又如赞歌一般的世界倾倒。
悦读《追忆似水年华》 第一卷
书野牧羊作者:羊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