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3.没收孩子的手机能抑制孩子对手机的渴望吗?

        现在,手机作为生活的工具,已经融入了孩子们的生活。而孩子和家长关于“手机”引发的矛盾,更是愈演愈烈。针对孩子沉迷手机这个普遍性的难题,到底该怎么做?一收了之可行吗?

        我们不给孩子买手机,或者孩子没有手机玩,迟早有一天,孩子一定会从别的地方,用他的方式获得手机来玩的。

      借他人的“玩”——耗费自己的时间、情感等,以讨好建立社交关系而换取;

      偷他人的“玩”——趁他人不知情、不注意时,私自取走他人财物;

      抢他人的“玩”——以损害德性和良知的方式,“霸凌”他人获取财物;

      接受馈赠“玩”——接受他人馈赠,而导致“被爱”认知的重新定义。

      以上几种情况,都是我们做父母的所不能接受的。

限制孩子玩手机,父母应该怎么做?

        实践证明,事先的约定比时候的惩罚效果更好也更容易实施,针对孩子沉迷手机最重要的就是跟孩子“约法三章”:玩手机可以,但要约定时间和规则,一旦违反,要承担违约责任。通过这种方法,没有任何一方会输,可以称之为“没有输家”的冲突解决办法。

        跟孩子“约法三章”的好处是什么呢?

      它会让孩子更有参与感,孩子在完成约定时会更有积极性,成功率也更高。与父母强加给自己的命令相比,孩子会觉得约定的方案是自己的主意,对他自己参与制定的方案有更强的执行动力。

        在和孩子“约法三章”时,要注意四点:

      1.要清晰地指出孩子需要改进的行为

      比如:一天玩手机不能超过1个小时,玩手机必须是在完成作业以后。目标要具体、明确,便于测量。

        相比“每天玩手机时间不能太长”,“每天玩手机时间不能超过1个小时”就更容易测量。目标具体、明确,孩子就更容易操作。

        2.要清楚地说明孩子完成约定可以得到什么,和没有完成约定将失去什么。

        在此过程中,要少说“不”,多说“可以”。比如:“如果你完成了约定,可以去看一场电影”,而不要说“如果你没有完成约定,就不能看电影”。两个说法意思虽然相同,但如果孩子朝着积极的方向努力,他完成目标的可能性就更大。

        3.要把约定书面化,并张贴在家里的显眼处,让孩子和家长时时刻刻可以看到。

        当孩子完成了约定,哪怕是阶段性的约定时,父母都要及时给予鼓励。当孩子没有完成约定,需要承担的违约责任也绝对要承担。如果不追究违约责任,约定就没有丝毫约束力了。

        4.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注重“约法三章” 的 “约”字

      在达成约定的过程中,要尽量吸取孩子的意见。千万不能把“约定”变成父母单方向的“命令”。

      任何时候,家庭教育要想取得真正的成就,都必须建立在无条件地爱孩子、尊重孩子和信任孩子的基础上。否则,无论我们的教育方法或教育内容多么的正确,对孩子的未来多么的有价值,都难以最后实现我们教育的期望,对我们的孩子成长构成真正的意义。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