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唯一能做的便是修炼你自己
题记:
于零碎的闲暇,捡拾起忆海中的一叶书札,撩进温情里,煮成点滴心语。
《论语》一书家喻户晓,按照钱穆先生的解释极恰“此书所收,以孔子应答弟子时人之语为主。”作为中国古典语录体名著,少不了什么传奇或是奇闻异事,在此无需多言。仅以此篇借题发挥小记论语心得,以写促读,以读促写,相长相深!
开篇第一语曰“学而第一”,第一章原文如下: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时习之”重点在“学、习”二字。何为学?晓其繁体之文者,便易明其意。学,即,學。觉悟的“觉字头”下面一个孩子的子,可以“人”释之。不难言:学,即,一个人不断觉悟之过程。一个人从诞生之日起,便不断学习增长本领,说话、走路、哭闹、打骂,甚至喜怒哀乐、爱恨情仇都要在成长中学习而得。老话说的好:学无止境、活到老,学到老。此言不虚! 如果说学是人生的目的(或称无目的之目的),那么什么是方法呢?“习”而已矣。按照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习者,鸟数飞也。”即,小鸟学习飞翔,要经过数次或者无数次的尝试才能获得飞行的本领。由以上言之:要想不断觉悟、学习,不断进步、成长,练习是手段,尝试是方法,实践是前提。
然而,此间还有疑惑存焉:人人均有天性,甚至有人断言人性本善,都一样。为何每个人的成长与人生轨迹,或者未来的发展会像我们的长相一般,各个不同呢?昨天听妈妈打电话说,近期要参加一个“高中同学毕业40周年聚会”试想:那会是什么模样?曾经的青葱岁月已成昏黄的老照片里,迷离影像。青春,被时间这个永不停息的使臣,拉到了时光的荒郊野地中,淹没在尘埃里。曾经的书的生意气,过往的嬉笑怒骂……或许,老妈作为一个高中毕业回家务农的农民,会有些压力。或许也没什么不快吧,又或许那都不是事儿。别时容易见时难,心存珍惜和感念,会是40年来,给他们的最好的礼物。他们中有农民、有教师、有早点工、有护士、有教育局领导离休者、有护士……这是为何?要言之虽然“性相近”,但是在“时间”的生活里“习相远”也!
谈到这里,你会发现差距产生的原因便是夹在“学、习”二字之间的那个“时”字。时间让他们各自修习的东西千差万别;时运让他们面对了不同的人生偶然,时空让他们分道扬镳各奔东西,各自天涯;时机让他们各自摇身一变,成了各自的模样。“时”真的太重要啦!“学而时习之”即,人生便是活在时间与空间组成的世界里,“学与习”的循环往复、周而复始…… 至于“之”字便是人的学习所得,即,人生的收获或者生活“样态”。简而言之,人生的各种“结果”(成果、恶果、后果) 因此,“学而时习之”便是:“在有时间流淌着的空间里,在不断实践、磨砺中,让自己成长的经过。”
可是疑惑二,可谓成为千古疑案,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即,不亦说乎?是什么意思!百度之俯拾皆是。人经历了生活的颠沛流离,幸福喜乐,站在未来的石阶上俯视往昔时,不论快乐、悲伤,不管忧伤、难过,更多的人选择的是什么?会心一笑而过,不是吗?曾经听一同学说过这么一句“那些曾经让你哭、让你恼、让你烦忧的所有,你都会在未来的某一天,笑着把它说出来!”这话太棒了!
从这个角度出发,“不亦说乎?”是孔夫子站在人生的路口,再回首过往的尘埃时,抒发的慨叹:“这些过往,不是也让人觉得很开心吗?”这时那些曾经被你遗忘在时光的荒郊野地里的尘埃中,或许在某一个当下的契机里,开出一朵美艳的记忆之华。在那个释然的当下,你除了对着花笑,还有什么比这更恰当的反应?一本浩浩荡荡、成败无常的《三国》看完了,你再回头读读那首开篇的词《临江仙》: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王侯将相、是非成败,岂不真是一笑视之!
李泽厚先生认为论语中有儒家的“乐感文化”,此言甚确。笑对人生喜乐哀愁,悦待繁华来去舍得。或许,会是让你拥有一颗柔软的心,面对这个坚硬的世界。或许你会有一种心态“用一颗简单的心,笑对这个复杂的世界”。
此言,孔门三乐,第一。
窗外雨促,新晴无期,玉盘偷转不见,或许我们唯一能做的还真是——修炼你自己!
�0�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