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瑜与烟水亭
一个城市大都会有一个城市的标志。如果说烟水亭是九江这座城市的标志,相信没有多少人会反对。位于浔城中心的烟水亭,集园林建筑与城市风景于一体,融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于一身,几乎是浔阳古城的一个缩影。更为重要的是,因为有了烟水亭,不管是九江市民还是外地游人,心里就会多一份关于九江更加丰富更加生动的收藏。
修建在甘棠湖中的烟水亭规模并不高大,然而,它却装下了太多的内容。烟水亭内有浸月亭,有五贤阁,有纯阳殿,还有周瑜史迹陈列室和周瑜点将台。这么多的亭台楼阁虽然紧紧挨在一起,但它们之间却没有太多的联系,当然,这和烟水亭的由来有关。
早在唐代,诗人白居易被贬任江州司马时,据说非常喜欢甘棠湖的美丽景色。他为了方便游览,便在当年周瑜点将台的遗址上修建一座观景亭。后人因为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别时茫茫江浸月”的句子,就将观景亭命名为“浸月亭”。到了宋代,时任南康军守的周敦颐和白司马一样喜欢甘棠湖的湖光山色,并像白司马一样也想在甘棠湖畔修一座观景亭。然而,周敦颐正在筹建观景亭时,便因病去世。周敦颐的儿子周寿为了却父亲的心愿,在江州为父守丧时,便在湖畔柳堤上修了一座亭子,并取父亲诗句中“山头水色薄笼烟”的意境,命名为“烟水亭”。岁月流转,甘棠湖的风景依然美不胜收,然而,不管是白司马的浸月亭,还是周寿修建的烟水亭,在风雨的侵蚀中都已名存实亡。到了明朝万历年间,时任九江关都的黄腾春在浸月亭的旧址上重建了一座亭台,但名字却叫做了“烟水亭”,就这样两亭并作一亭,烟水亭的名字便沿用至今。
也许是因为浸月亭最早建在周瑜点将台遗址上的缘故,后人在修建周瑜点将台时,便将周瑜史迹陈列室建在烟水亭的中心位置,使得亭中有台,台中有阁,让人很难分清谁是主谁是次,到底是谁在先谁在后,以致有人干脆把烟水亭称作周瑜点将台。其实在湖岸观赏烟水亭,白墙青瓦的圆形建筑确实像一轮映在水中的圆月,浸月亭的命名倒是十分精当的。
周瑜点将台虽然有点后来居上的意味,但从烟水亭的历史变迁来看,应该是名至实归。
周瑜是安徽舒城人,熟悉三国的人,大都知道他的雄才大略与风流绝伦。周瑜与九江这座城市有过两次接触。一次是建安十年,江夏太守黄祖派遣将军邓龙攻打柴桑,周瑜领兵追击,并生擒了邓龙。另一次,便是周瑜为了抗击曹操,曾在柴桑训练水师,至于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柴桑吊孝”的故事则是小说中创作出来的情节了。
相传东汉末期,九江为东吴属地,吴主孙权的行宫便设在柴桑。建安十三年,曹操率领83万人马,离开许昌,浩荡南下,追击刘备,虎视东吴。刘备派诸葛亮来到柴桑,与孙权共同商讨联合抗击曹军的大计。当时,周瑜和鲁肃都是主战派,周瑜向孙权提出“请行精兵三万人进驻夏口,保为将军破之”。孙权接受了诸葛亮的建议和周瑜的请求,便封周瑜为大都督,命令他率领三万水军在甘棠湖日夜操练,准备抗击曹军。
古时的甘棠湖与长江、鄱阳湖相通,水域宽阔,为东吴一处水上要塞。当年,湖上战舰云集,雄狮威武。雄才大略的周瑜在此指挥点将,采用诈降火攻之技,大败曹军于赤壁,创造了我国古代军事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范例。人们为了纪念周瑜,不仅在烟水亭修筑了点将台,至今九江还留有都督巷,小乔梳妆台等遗址。
在周瑜史迹陈列室内,一座近三米高的周瑜握剑执令的塑像,再现了这位儒将的竦爽英姿。陈列室的前面便是周瑜点将台。也许是因为风流儒雅的一代名将的缘故,关于周瑜点将台的说法至少有三处。一处是甘棠湖的烟水亭,一处在星子县城内,还有一处便是鄱阳湖的松门岛。点将台究竟在何处有待史学家的考证,但周郎雄姿英发,统率三军的形象无疑已成为千载流传的佳话。
烟水亭虽然庭院小巧,但不失精心布局,园中花木虽然不多,却是点缀有序。这里楼阁交错的每一处建筑,几乎都有一个精彩的故事。五贤阁,便是为了纪念和烟水亭有关的陶渊明、白居易、李渤、周敦颐和王阳明五位名人而修建。纯阳殿中的寿字,据说是吕洞宾在浔阳当县令时亲笔所书,由“九转丹成”四字组成,正好阐述了道教炼丹延寿的教义。就连亭中石级两旁的一对石闸,也有纳峰藏剑之说。由于九江是兵家必争之地,自古以来战火不断。按阴阳学家之说,是因为浔城面对庐山双剑峰所致,于是,宋朝有一位名叫唐立方的浔阳郡守便令人打凿石闸,收藏双剑峰的锋芒,以保地方太平。
就如周瑜筑台点将的故事深入人心一样,坐落在甘棠湖中的烟水亭也一样被人们接受并喜爱。因为有了这座将九江历史与湖光山色融为一体的亭子,使得这里的湖水更加秀美,也使得这里的人们更加安闲。虽然人们不能勾画出两千多年以来时代的更替和演变,但人们还能从烟水亭的一水一阁中,领略岁月的浩渺与沧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