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母亲打来电话,说想看看老家房子。自从八岁离开故乡,我回乡的次数屈指可数。故乡的模样已渐近模糊。听到母亲这样的意愿,我欣然要一同回家。车渐渐驶入那条长长的石桥,过了石桥,故乡的模样映入眼帘。我的突然激动起来,内心庄严而澎湃。
向东穿过大路,车缓缓拐进一个小胡同,胡同两遍错落着几户人家。胡同改造了许多,墙面进行了修葺和粉刷,但依然散发着熟悉的气息,脑海里顿时浮现出多年前的情景。
夏季,日落西山。白天燥热的空气渐渐冷却下来,伴着阵阵晚风钻进胡同。忙了一天农活的妇人们,端着散发着浓郁饭香的晚餐,坐在自家门前的石墩上开始了此刻惬意地享受。孩子们早就按捺不住内心的狂野,陆续跑出家门,拿着自己的“装备”在胡同里尽显威武。所谓“装备”其实是伙伴们用玉米杆制作的机关枪,头戴当时着实流行的军官帽,十足的神奇威风。据我记忆,当时每个孩子都有着深厚的军官帽情结。几乎人手一个,连女孩子也十分狂热。照相都不忘戴上将军帽,好似这是毕生不能舍弃的使命。有了孩子的渲染,胡同很快沉浸在欢歌笑语中。其中一个男生让我记忆深刻,他在孩子中的辈分最大。妈妈每每叮嘱我们喊他“二爷”。可我感觉他和一个孩子没多大区别,却要被喊“二爷”,真是让人难以开口。更何况他还总流着脏兮兮的鼻涕,和“ 二爷 ”的身份大相径庭。没有孩子喊他“二爷”,估计他自己也会觉得别扭,更多时候,他只是孩子帮里的一员。
乡情
一日母亲打来电话,说想看看老家房子。自从八岁离开故乡,我回乡的次数屈指可数。故乡的模样已渐近模糊。听到母亲这样的意愿,我欣然要一同回家。车渐渐驶入那条长长的石桥,过了石桥,故乡的模样映入眼帘。我的突然激动起来,内心庄严而澎湃。
向东穿过大路,车缓缓拐进一个小胡同,胡同两遍错落着几户人家。胡同改造了许多,墙面进行了修葺和粉刷,但依然散发着熟悉的气息,脑海里顿时浮现出多年前的情景。
夏季,日落西山。白天燥热的空气渐渐冷却下来,伴着阵阵晚风钻进胡同。忙了一天农活的妇人们,端着散发着浓郁饭香的晚餐,坐在自家门前的石墩上开始了此刻惬意地享受。孩子们早就按捺不住内心的狂野,陆续跑出家门,拿着自己的“装备”在胡同里尽显威武。所谓“装备”其实是伙伴们用玉米杆制作的机关枪,头戴当时着实流行的军官帽,十足的神奇威风。据我记忆,当时每个孩子都有着深厚的军官帽情结。几乎人手一个,连女孩子也十分狂热。照相都不忘戴上将军帽,好似这是毕生不能舍弃的使命。有了孩子的渲染,胡同很快沉浸在欢歌笑语中。其中一个男生让我记忆深刻,他在孩子中的辈分最大。妈妈每每叮嘱我们喊他“二爷”。可我感觉他和一个孩子没多大区别,却要被喊“二爷”,真是让人难以开口。更何况他还总流着脏兮兮的鼻涕,和“ 二爷 ”的身份大相径庭。没有孩子喊他“二爷”,估计他自己也会觉得别扭,更多时候,他只是孩子帮里的一员。
偶尔地颠簸把我从记忆中拽回。不远处,一座屋墙边,野草漫生,明显是多年无人搭理的结果。我识出那正是我们家。下了车,禁不住要扶那扇门,犹如婴孩要牵住妈妈的手。本来砖红色的大门,现早已锈迹斑驳。记得儿时,我总是踮起脚尖,拨弄着那个门栓,现在只能是佝偻着身子向里张望。过道里堆放着废弃的木料,弥漫着发霉的味道。墙面上棱棱角角的地方布满了密密麻麻的蜘蛛网,尘埃到处铺满了厚厚一层。庭院里,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像极了一片天然雨林。窗户旁边还留有外婆栽种的那棵苹果树,不过此时它生长得毫无章法,凌乱不堪。原来时间沉淀出了如此光景。
“月是故乡明”。夜幕降临,皓月当空。走在乡间的小巷间,精神异常空灵。月光映照着梧桐树叶的影子摇摇曳曳地射在地面上。蛐蛐的音乐会也正热闹地此起彼伏。没有路灯,月光却照得乡间的一砖一瓦清晰可见。
那青绿色的木质门坎还在。儿时,每日放学回家,外婆总是手扶门榜,脚踏出门坎宠溺地喊着:“妞,回来了!”可时间夺走了这份外婆给予我的骄傲和宠爱。
外婆在风雨凄沥的日子永远地离开了我们。我记得当时刚进入十月,但天气却异常阴冷。乡里亲戚告知这一噩耗时,我惊愕地不敢接受这一事实。然而当我抑制着心中的悲伤,心念一丝希望地走进灵堂时,结果没有如我所愿。外婆的遗体放在一张灰色木塌上,仰面平躺着。此时的外婆,平静更加慈祥,脸上的皱纹似乎平展了许多。这是宠我爱我的外婆,可事实让我无以名状的抗拒。我瞬间跪倒在灵塌旁,握着外婆的手,试图找到那熟悉的温存,可传递给我的始终是冰凉的温度和没有生气的僵硬。我明白,人和人之间总要告别,可我真的没有做好准备。有些告别无关痛痒,而有些告别意味着诀别,意味着天地相隔,意味着一方长眠,而另一方将在记忆中怀您。我嚎啕大哭,痛心彻骨。外婆是我对故乡眷恋的窗口,现在这扇窗关上了,我回故乡的次数也就越发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