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都在有意识地进行阅读、跑步和写作练习,虽然可能会因各种因素断开一两天,但总体来讲,都还在默默坚持,他们的共同点我在之前的文章里提过,没有一个可视觉化的目标数据做指引,似有些“费力不讨好”的感觉,不易坚持,但坚持下去的意义便在于可以训练我们的持久力。
阅读
记得自己曾经订阅了一年的《非常关注》杂志,那一年煤炭行业还算撑得住,因此它完全成为了我在上班闲暇时段的精神营养,我很享受那种内在的满足感。而现在我却几乎回忆不起来自己曾经所看过的内容,那一年所喜欢的12本杂志,对现今的我而言近于一片空白,这种感觉好恐怖。
看来,那种快餐书籍式的阅读方式并不适合长期拥有,虽看的很过瘾,但忘的也快,从长久着眼,并非好事。因为太多碎片化的文字充斥其间,也不乏一些鸡汤或者励志学,正如朋友圈里的一些文章,有很多都是被过滤掉的残余,大脑所接受的信息也会呈现碎片化,看多了反而会产生迷茫和焦虑感。
相对而言,我更喜欢一些故事类的书籍,如小说、人物传记之类的,他们呈现的是一个整体,有时代背景,有故事情节,有对人性的刻画,也有想要表达的思想和所传递的价值观。相比之下,更丰富、立体和充盈,而且常看常新,长久地坚持下去可以训练出感受上的洞察力与思想的深度。
跑步
之前在家休息时,我晨练的方式是踢毽子,我很喜欢毽子,尤其是高高跃起右脚外拐击回毽子的瞬间,感觉全身的每一个细胞都充满活力,后来父亲建议最好出去跑跑步,锻炼耐力和持久力,我犹豫再三,并未采纳。
后来在网上看到了《黎明跑步,大同脚步》的活动,欣然前往,参加了两期环文瀛湖公园10公里慢跑的活动,渐渐开始练习跑步,并直到今天,每天也不多跑,就三四公里的样子,但获得的身体反馈比毽子强的多,脸上痘痘少了,身体更健康而又充满活力,而且心情也好很多。
我必须承认父亲更了解我,我是那种爆发力较好,但持久性较差的人,踢毽子只是很享受那种运动的快感而已,而跑步可以从生理到心理上训练我的耐力和持久力,一个姿势一直坚持每天三四公里所出的汗,排出了我体内过多的火,这种坚持所带来的结果让我非常享受,我感觉自己更加勤快了,考虑问题更加积极主动,甚至在执行力方面也更加坚决了。
写作
在未参加好报写作群前,我是个爱发说说或者朋友圈的一个人,每每获得灵感,就喜欢在社交媒体上瞎bb一排,以享受表达的快感和好多人点赞时的那种虚无的成就感。并时常以此来说教,满足自己的表现欲。
而后微博盛行,我也想凑个热闹,却发现了一个不爽的现象——字数被卡死在140个字之内。那时特流行一句话,男人未做到的事情,微博做到了——让女人停止唠叨。而我想说,微博也让我表达受限。于是有了后来的长微博,我也尝试去写,才发现自己根本没有写长文的能力,写一篇文章花费的时间竟长达四五个小时之久。
因为我习惯了之前引以为豪的碎片化表达,习惯于凭空想象,美其名曰“灵感”,实际是自以为是。尤其对性格色彩着迷的那段时期,天天红蓝黄绿地乱贴标签,还乐此不疲,其实是好为人师的本性在作怪。
起初参加好报写作群,我的文章用时都在三个小时以上,甚至更多,很吃力,那时我才发觉,想要表达某种观点和感受,并不是想象的那么容易,需要经历和阅历的富足,需要有逻辑分析和论据,需要严密论证,而自身却那么浅薄,每每需要时总是捉襟见肘,着急万分,好几次都是赶在24点之前才交了作业,特狼狈。
随着对写作的坚持,我越发感到自己的肤浅与无知,于是尽量少说或者不说,勤思考,勤动笔。现在我更喜欢将自己的表达欲望付诸于文字的方式,因为很清楚自己的性格着急,说断然是说不好的,以写的方式能更好训练自身思维的敏捷、张力与连续性。唯有如此,才能在关键时刻,保持冷静,讲出最重要,最有力的话来。
从性格色彩的角度来讲,我是个大红色性格,注重感受上的一时满足,有爆发力,好奇心强,富有表现欲望,但做事总三分钟热度,不够持久和沉稳。而阅读、跑步和写作正好可以磨一磨我性格上的棱角,让我的个钟更趋均衡和完善,同时也能让我的生活更加规律,彰显我对生活和生命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