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净化育儿观念
1,严厉教育是危险教育
儿童是脆弱的,成长只需要鼓励,不需要惩罚,一切严厉的对待都隐藏着某种伤害。父母不仅应该放下手中的棍棒,更要放下心中的棍棒,心中无棍棒是件比手中无棍棒更重要的事。宽容而饱含真诚的教育,总是最美、最动人的,对孩子也最有影响力。
教育学和心理学对于严厉教育所带来的损害的研究已经很成熟了,但时至今日,人们对严厉教育的破坏性仍然没有警觉。
经常被苛责的孩子,学会了苛刻;经常被打骂的孩子,学会了仇恨;经常被批评的孩子,很容易变得自卑;经常被限制的孩子,会越来越刻板固执……身教重于言传,是教育中的一条被时间和无数事件验证过的真理性的结论,严厉教育本身也是一种示范,如果成年人对孩子拿出的是经常性的批评和打骂,怎么能培养出孩子的友善与平和呢?
天下的孩子都很乖,没有一个孩子是需要用打骂来教育的,只有成人对儿童有这样的信心,他才能放下心中棍棒,继而放下手中棍棒。
当然,我不希望给家长们太大的压力,大家都是凡人,偶尔火气上来了,实在忍不住,打孩子两下或骂几句,这也不会有太大问题,正像一个偶尔吃多了的人不会成为大胖子一样。身体自有它的调节功能,孩子也自然有他正常的抗挫折能力。并且儿童甚至比成年人更宽容,更能理解并消化父母偶尔的脾气。孩子最受不了的,是父母经常性的严厉和苛刻。
严厉教育的目的虽然也是想给孩子打造出华美的人生宫殿,到头来却只能制造出一间精神牢笼,陷儿童于自卑、暴躁或懦弱中,给孩子造成经久不愈的内伤,说它是危险教育,一点也不为过。
2,“有本事”的家长为何培养出“没出息”孩子
家庭生活中的“控制”常常在不经意间发生。而且我发现,家长的社会程度越高,这种控制越容易发生。所以我们会看到一种奇怪的现象,某些父母能力非凡,事业成功,社会地位出色,在孩子的教育上也很用心,可他们的孩子却懦弱、笨拙、自卑、消沉,没成为出色父母的“翻版”,却几乎是父母形象的“反面”。很少有人能看到,这背后的深层原因正在于父母的强势。
我说,你们对孩子犯了很多错误,所有的错误概括起来其实都是一个,就是家长太强势,不给孩子自由,也不给他自信。你的孩子降落在一个物质优裕的家庭,却一直戴着精神枷锁成长。
一些学历较高或事业很成功的家长,作为社会人,十分优秀,作为家长,太强权了。在家庭生活中如果你们不有意识地约束自己的能量,就有可能对身边的人形成超强的控制力。世间万事,过犹不及,虽然这种控制力主观愿望是好的,可在客观上却形成了对他人自由意志的剥夺。
你儿子从小到大,需要事事听命于家长的命令,没有玩耍的自由,没有时间安排上的自由,没有发展爱好的自由,没有选择专业的自由,家长几乎安排了他的一切,也不允许他犯错误,甚至不在乎他的面子…
你们以为这就是教育,以为父母给孩子付出了很多,为孩子创造了好条件,其实你儿子一直生活在一种半窒息状态中,他的自我管理能力一直没有机会成长,只能慢慢萎缩。上大学前,只是因为父母的支撑,才能勉强应付学业。高考几乎耗尽了他原本不多的能量,一旦离开家,远离父母的操纵,又面对不喜欢的专业,他肯定无力管理自己,心里和意志出现崩溃,陷入半瘫痪状态,这种情况其实并不意外。
3,不要把牛顿培养成牛倌
每个人都是带着一些自然给予的特殊密码出生的,自然给你一条鲜活的生命,一定会同时在你的生命中注入某种天赋。这种“上帝的恩赐”犹如种子,蕴藏着表达潜能,能不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还要看外部是否提供了适宜的条件。
其实,教育的成败常常在生活细节中,正是家长和老师的一些“小动作”,划分出了孩子才能和命运的不同档次。
儿童是脆弱而无助的,他们的天赋需要激活也需要呵护,家长在孩子的成长中既要成为孩子进步的助推器,又要成为他们的保护伞。
首先不要有培养完美孩子的想法。其次要接纳孩子的与众不同。
文化程度偏高的父母总体上肯定会给孩子更好的教育,但有时也会陷入偏见或思维定势中,最典型的是经常会有意无意地设计孩子的未来,以自己对生活的理解,来规划孩子的人生,这反而有可能降低孩子的前程高度,束缚他的发展,使其“泯然众人矣”。
我们从很多杰出科学家、思想家或艺术家的传记材料中总可以看到,他们的成功,除了自身的天赋,至少需要这样的条件:要么有懂他的家长,要么遇到理解他的老师。人生只要获得一种幸运,“牛顿”就不会成为“牛倌”。
4,如何让孩子学业和游戏双兼顾
事实是,玩耍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和成才非常重要。现代心理学和教育学研究早已证实,玩耍是儿童最重要的学习途径之一,儿童首先是在玩耍中去认识、模仿和体验各种常识的。剥夺玩耍,不仅是剥夺儿童童年的快乐,更是在剥夺他们有效的学习方式。
如果孩子玩耍不足,其情绪和智力都会处于糟糕的状态,他的成绩也将会处于正常水平线下,出现磨洋工、不专注、理解力差等问题。
我们应该如何看待电游?
其实,电游就是个游戏。一个三岁的孩子可以很快掌握电脑的一般操作,如果玩到六岁,他多半儿就是个高手,可以超越家长的水平。而且在玩耍的过程中,孩子的智力也会得到比较全面的发展。为了战胜对手,玩家经常需要面对错综复杂的情况,动用各种分析和判断,在一个模拟的世界中真实地参与了不一般的社会生活。
世上应该不存在只有益处而毫无弊端的游戏,好与坏是相对而言的。
孩子做到“大致齐”已经很好
事实上,孩子能做到“大致齐”就已经很好,允许平时安排的不理想,甚至哪几天或哪段时间特别不理想,只要总体上能兼顾好玩耍和学业即可。这个简单的目标能否正常实现,完全取决于父母的态度,只要家长态度拿捏得当,孩子基本上都可以实现良好的自治。而所谓“拿捏得当”,做到了也并非难事,核心即“不管是最好的管”。
“不管是最好的管”,这个理念可以套用到对孩子学习、游戏等一系列管理中。
“不管”,不是不负责任地放任自流,不是对孩子漠不关心,而是无为而治。虽然表面上看起来不作为,却是最有效、最长远、最有力的一种方法,可谓是教育的一种最高境界。
这一境界的心理学基础是:人的天性是向上向善的,在正常的环境中,每个人在善恶表达上,一定是优先表达善的一面。只有在变态的环境中,恶才会被刺激出来。
我女儿圆圆在初一、初二狂玩游戏时,一度也影响了学业,我从未因此训过她。在中考和高考前一年,她都自觉地把游戏盘打包到纸箱中,完全投入到学习中。
并非只有圆圆能做到这一点,父母亲如果完全信任孩子,从不用负面眼光看孩子,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可以做到这一点。如果孩子能从小尽情地玩耍而不因此被训斥和鄙视,那么他将来对工作和学习的认真和热情也会像对待玩耍一样,投入并富于激情。这一点,从很多身心健康的成功者身上都可以观察到。
教育和其他事情的最大区别是,要实现长远大目标,必须经常以牺牲当下小目标为代价。处处管着孩子,让他必须以成人的意愿来生活,这种强制性的做法当然有可能获取一些眼前效果,但是否隐含着更久远的问题呢?
相比“控制”,纵容是更理想的家庭成员相处模式。爱的最高境界是“不打扰”,它比不停地给予更让人幸福。这一点对儿童教育、婚姻维护都是适用的。想长久维持的东西必须给出足够的空间。尤其对孩子,在道德和安全的底线之上,几乎可以同意他们去做一切愿意做的事情。这样不会惯坏孩子,生命受到的阻碍越少,成长越健康。
所谓“不管”是不动声色、没有斧痕地管,即在不跟孩子形成对抗和冲突的基础上,想办法发展孩子的正面潜能。比如,建立良好的亲子信任关系,培养孩子爱阅读的兴趣,经常带孩子出去旅游,帮助孩子建立同伴交往圈子,给孩子做出好的榜样等等。
家长最多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计划,但计划如何制定一定要听取孩子的建议,如何执行则要交给孩子……
我在学习和反思中获得的最受益的道理是:在一个宽松的环境中,孩子才有面对自我的时间和空间,才有机会学习适应和调整,才能聚集起自我成长的力量。这是我本文中最想和大家分享的。
5,规矩太多,难成方圆
人们常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但在儿童世界中,则是“规矩太多,难成方圆”。童年是一段特殊的时光,每个儿童都有一个纯美的原生态世界,具有谜一样的潜能和无数的发展可能,教育的任务就是要开发这些潜能,并努力保护个人的幸福感。
所以,无论从潜能的挖掘还是幸福感的扩容,童年的首要任务不是“学规矩”,而是发展自由意志,这要求家庭生活必须减少约束。
我的观点是,“守规矩”这件事在幼儿期几乎不需要强调,越年幼的孩子越不该给他定规矩,整个家庭生活中的规矩越少越好。如果有什么要求,只要讲给孩子,并作出示范,同时想办法让孩子愉快接受就可以,没必要为了“规矩”的事整天和孩子弄得不愉快。
在道德和安全的底线之上,几乎可以允许孩子去做一切他想做的事,不要担心他闯些小祸?,不要害怕他做得不够到位,不要为他的无心之过而责备他。日常生活中不处处限制和压抑孩子,至少就是为孩子提供了正常的精神成长条件。对于精神发育正常的孩子来说,所有的经历,无论成败,无论好坏,都会沉淀为正面经验。
6,说说“钱”这个事儿
财富观是人生观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如何对待金钱,往往是一个人如何对待人生的外显表现。现在人们提倡要对孩子从小进行理财教育,我觉得最重要的理财教育,不是教孩子如何用一元钱赚到十元钱,而是让他们知道,钱的本质是什么,钱在生活中的地位应该是什么,我们对钱应该持什有什么态度。
一定要给孩子零花钱
有些家长为了防止孩子养成乱花钱的毛病,从不给孩子零花钱。他们会说,孩子需要什么,跟家长说就行了,需要买的,自然会给他钱,不需要就不给。这样的做法,目标虽好,结果却可能让家长失望。
因为这种控制本身已表达了不信任,且以剥夺了孩子消费方面的自由选择,且表现得很苛刻,所以对孩子金钱观的养成并无好处。
童年时在金钱方面严重匮乏的人,反而容易成为成年后在金钱方面斤斤计较的人,过分吝啬过或过分贪婪,缺少平常心。
拜金和吝啬都是畸形的金钱观
严重的拜金是一种不幸,一个人的内心给了金钱太多的位置,就没有容纳幸福和高贵的余地了。拜金可能是让一个人拥有更多的钱,但不会让他幸福感更多,也不会让他走的更远。
浪费从古至今都不是个好习惯,任何时候都应该教育孩子懂得节俭。但凡事过犹不及,家长如果用节俭削减一切开销的价值和意义,无意中也是把钱奉为圣物,这也会导致孩子形成另一种拜金心理,吝啬鬼心理。
那些因贪w送命的G员、抢J者、炒股跳楼的人等,所有栽倒在金钱上的人,骨子里都是极端的拜金者,所以在金钱面前特别容易糊涂,不知钱是什么,可以用来干什么。他们把钱当成终极目的,钱也就终结了他们。这些悲剧,和他们从小受到的有关财富的教育一定是有关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