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山引火汤现在几乎人尽皆知了,
昨天夜晚我翻阅李老的书,他很多时候也常常用引火汤思路,是以也常常用到巴戟天。
巴戟天这三个字,我打了好久才打出来,原来我一直念白字。(ba ji tian)
我本来是想进屋翻阅学习一下王不留行的,这个又叫剪金花、金盏银台的植物,想必很有意思,然后拿起书随手一翻,正好是巴戟天这一页。
傅山引火汤里用的是巴戟天,现在好多人用的方子里改成了肉桂。我一直记得最初学习傅山引火汤时,笔记中这么写:
不用桂附而用巴戟天,取其引火又补水,肾中无干燥之虞,而咽喉有青肃之益,此巴戟天所胜桂附也。
既然用巴戟天如此之好,我不晓得为什么要换成肉桂?
甚至我还想,既然巴戟天这么好,我要不要把肾气丸里面的附子换成巴戟天?
或者桂附地黄丸里面的桂附,要不要换成桂枝+巴戟天?
我所写的所有文章里,提及的肾气丸,均是仲景原方之肾气丸,桂为桂枝,而非后来改方之桂附地黄丸(熟地肉桂)
附子之大热,欲亦救回阳之脱,必不可少,
然若肾气丸作为延年保健,是否可以考虑用巴戟天呢?盖附子毕竟有小毒,长期服用于身体会不会有问题,
虽附子走而不守似乎可以不必太忧虑,然。
我个人分别服用过这两个版本的引火汤,感觉的确,巴戟天版本的,喝过之后,觉得嗓子眼更加清润平和的感觉,而且那时候第一次喝,并未想到两者区别,所以没有心理暗示。
另: 初春的时候有一天吃了一颗桂附地黄丸,马上觉得上火了,平日里肾气丸、六味地黄丸经常会吃,但桂附地黄丸很少去吃,那天好像是肾气丸不多了,然后看着桂附地黄丸放在那里没有人吃,就想吃一颗吧,吃后就觉得上火的感觉。是为,附子走而不守,肉桂守而不走;桂枝能调营卫,肉桂则无斯效。肉桂对于我来说,就太过于热了。
是为个体差异,别人不一定。
张锡纯言: 附子、肉桂,皆气味辛热,能补助元阳,然至元阳将绝,或浮越脱陷之时,则宜用附子而不用肉桂。
平肝之药以肉桂为最要,因肝属木,
巴戟天,本草纲目草部第十二卷:
巴戟天,本经上品,
又名,不凋草、三蔓草,
二月、八月采根阴干。
用之打去心。
……
微温,强筋骨,安五脏,补中增志益气。
补五劳,益精。
肾经血分药也。
所录并不是很多,感觉了解得不是很够。
最初第一次听到巴戟天三个字,总会不由自主联想到红景天。可能是都有一个天字的缘故吧,又都是三个字的,听起来特别像少数民族的字眼。
今晚又翻阅李老的书,他组方中是用的盐巴戟天,而非肉桂,但是,书中说,“龙雷之火上奔无制者,加油桂粉1.5克,刮去粗皮研粉,蒸烂小米为丸,药前先吞,引无根之火降而归肾,见效尤速。”
我的认识粗浅得很,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我到海边送夕阳
2019.5.5
2019.5.23 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