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相信你应该经常遇到这样的场景:“这个人画画真有天赋”、“你为什么学习差是因为你不是读书的料”;你父母常常对着你夸奖别人家的孩子;而在这样的环境长大的你,也认了命了—自己真的没有天分。我们在心里默默的相信,有那么一些人生下来就是做某件事情的,这些人被称为“天才”。
而现在,互联网发达、信息以指数方式增长,改变了人们生活方式。但这些井喷式的信息乱象也导致了人们更加焦虑,随处可见的《3天学会XXX》、《7天掌握XXX》、《30天精通XXX》等等,我们总是寄希望于用很少的时间,换取无穷的成就。
《刻意练习》的作者,研究了许多被称为“天才”的人,发现这些人并没有所谓的生来的天赋,这些天才也是普通人,并不像我们熟知的那样不用功就可以取得很大成就。
我们再想想现在的媒体,他们需要用博人眼球的标题来吸引读者,那些的速成班,只能使你获取某个领域的皮毛的知识,而离精通还有相当大的距离。
《刻意练习》就是想告诉我们,世界上没有存在所谓的天才,也没有速成。
每个领域最杰出的人,往往是练习时间最久的那个人。只要有正确的方法,任何人都能达到自己想要的目标。
刻意练习的本质是创建有效的心理表征
心理表征是一种与我们大脑正在思考的某个物体、某个观点、某些信息或者其他任何事物相对应的心理结构,或具体或抽象。
例如;杰出的人物能够看到“一片森林”,而其他所有人,却只看见“一棵树”。
刻意练习具有以下特点
1.拥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
2.训练的方案应当由导师或教练来设计和监管;
3.发生在人们的舒适区之外 ;
4.包含得到良好定义的特定目标;
5.包含反馈,以及为应对那些反馈而进行调整的努力;
6.刻意练习既产生有效的心理表征,又依靠有效的心理表征;
7.通过着重关注过去获取的技能的某些特定方面,致力于有针对性地提高那些方面 。
运用刻意练习原则
即使你所处的行业或领域不可能以最严格的意义进行刻意练习,你依然可以运用刻意练习的原则,指引自己发展在所处行业或领域之中可能的最有效的练习方法。
首先辨别杰出人物;
然后推测是什么使他们变得如此杰出;
接着再提出训练方法,这些方法使你也能像他们那样表现卓越。
到这里,可能会有人说:这些东西我都知道啊,来来回回就那几样东西,鸡汤都这样。
我们熟知这些所谓的“鸡汤”,但是很多人(包括我自己)从来都没有长时间的实践过这些“鸡汤”。而是期待能有某种神秘的力量,让我们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很可惜,这样神秘的力量不存在。
有句话叫做“道理都懂,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有些人常用这句话来抒发自己看了很多文章、很多道理,但是依然过得浑浑噩噩。
因为,理论跟实践之间相隔不止十万八千里。
它们之间距离是超过1万小时以上的刻意练习,其中隐含重要的主题,那便是强调动手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