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教师节前
中国从古至今一向尊师重教,只有历史长河中的片刻曾使师者不安和惶恐,其余悠悠千年对师者的歌颂与崇敬从未更变。这些或载于如《师说》美文中,或传于如《程门立雪》的典故中,让人耳熟能详。正是由于这千古不变的尊师爱师之情怀,使我们不愿意甚至无意识去重新审视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当下的微妙的新关系,我们习惯了一团和气,尊师爱生的胶片定格般的场景,然而,当我们逐渐悉心观察时,我们却发现了另外的一番画面。
一、关于“新学生”与“老学生”的抱怨
时常会听到周围的老师说,“以前的学生啊,听老师话,爱学习,真的是非常懂得老师的不容易,有时甚至连水杯都帮我接满。现在的学生啊,哎!见了面都不打招呼,真是不懂礼貌。” 我们不能说我们的老师不关心我们的学生,中国的绝大多数老师是非常尽职尽责的,真的就像是春蚕到死丝方尽的感觉在拼命,但老师们有时过多的站在讲桌后面想问题,做结论。我们可爱的老师们更多的把自己的价值观生生套用在今天不断变化的新格局下,受各种资讯影响下的学生的身上。当“新学生”渐渐的有了自我意识,而且自我意识出现越来越低龄化的时候,如果老师们还是刻舟求剑般的对待他们,评判学生,产生的就是不解甚至冲突。其实老师们还是要更多的思考学生们为什么“不再帮我们接满水”这其中的产生缘由,这绝非师生关系好坏那么简单,也许在他们的意识里这本就不是属于他们的义务。
二、纠结于成功不一定来自于学校教育
在当今社会,或许应该说中国人传统的意识里,关于成功的标准基本定义为出名与赚钱。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大概五次的造富浪潮,在这几次的造富潮中仿佛不太容易看到学校教育在其中的作用。特别在中国的沿海地区,敢闯敢干仿佛成了成功的必要条件,而绝非学校教育。人生中最难的不是去做一件事,最难的是如何做选择。当考试升学不再是唯一出路的时候,学生难免想法就多了 起来。 他们看着没有多少文化的父辈们创造的成功神话和万贯家资心中的纠结可想而知,毕竟学习有时真的是非常艰苦的事情。如果说过去没有受教育可以成功是时代产物,但是当今,也随处可见众多的创业达人,他们中有好多接受的教育也非常有限,这在今天的网络媒体上却是露脸的常客。随着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孩子们对于自己随手可得的东西不知道珍惜,在习得如何获取上却是毫无建树。潜意识里对于家庭的依赖日益严重,更有甚者决心啃老一生。学习更多的给了生活条件不富足,想要走出自己贫穷困境的学生机会。然而,往往由于教育资源的分布不均,他们享有的又极为有限。这就造成了想学的没条件,有条件的又不爱学的怪圈。我们的老师面对的纠结也绝不亚于学生,一向秉承有教无类的老师们,面对着在意识形态上逐渐质疑学校教育的学生,甚至家庭时,有时真的是力不从心。成功究竟是否来自于学习,或者说学校教育目前仍然分歧很大。老师面对极端的学生有时真的好无力。
三、一场从上帝到服务上帝的蜕变
近些年,老师们的社会地位在人们眼中提升了,收入也有了很大改观。但跟几位老师交谈后,他们的幸福感好像并未增加。在面临各种繁重的教学备课任务之外,老师们的其他工作也是在不断增多。由于智能手机的普遍应用,学校开设了诸如“校讯通”等软件,方便了家长与老师,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联络, 这本来是好事儿,可是由于教师在一对多的状况下,有时真的难以应付。由于学生学习 情况不同,每个家长工作时间安排不同,老师们有时要全天候的接待家长和学生的各种问询,这就变成了手机在手,沟通无限,这对老师们的精力造成了巨大挑战。还有些家长会把自己的三观转嫁到学生身上,这使得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无法形成合力,孩子们变得左右为难。有时老师不在是教育帮助一个孩子,而是在和背后的家长做“斗争”,越来越多的家长会“指导”老师们去如何教育孩子,想把家庭教育扩大化。由于现在的家长的自我意识在从不断提升,从原来的唯命是从到现在的“指点江山” ,这样本来应该站在一起的两个人成了对手,孩子却夹在了中间。至此讲台后的老师们也从神坛跌落,这也许是对老师的沟通能力的一次考验,无论是与家长,还是与学生。只有不断地提升自己,才能不失去学校教育的阵地,更好的为学生们提供教育输出。
教与学是密不可分的两个主体,师者作为教的一方逐渐从高高在上转变为携手并肩,与家长携手,与学生并肩。而学生作为学的一方也逐渐从言听计从转变为比翼齐飞,与老师比翼,与家长齐飞。教与学的界限在逐渐模糊,老师未必不能从学于自己的学生,而学生也未必不能从教于自己的老师。两者的关系正处微妙的变化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