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在宗教氛围中生活、学习的斯蒂芬,在整个身心都浸透了宗教信仰的情况下,停步,反思,做出了截然不同的选择。读着书中那些枯涩的描述思想波动的文字时,脑袋发涨,在字里行间艰难地跋涉,就像陪着主人公斯蒂芬经历了一次脱胎换骨的蜕变。
从文字风格上来说,乔伊斯的文笔是诗意的浪漫的,但这种惬意在描写到他选择上大学而不是成为神父时戛然而止,此后关于美的定义、灵魂的探寻写得飘渺晦涩,他深入到他的内心里、灵魂里上下左右地晃荡,拷问信仰,挖掘灵魂的真实,选择不顾一切地为艺术献身。
书带有乔伊斯自传属性但又不完全是传记,内容自有它的纹路,而触动我的,正是那些艰涩的形而上的思考。灵魂、信仰、宗教,直面这些词语的时候,让人茫然,以乔伊斯从小研习天主教的经历来说,他的宗教情感是非常深厚的,爱尔兰的宗教氛围也相当浓厚,我没有这样的经历,很难想象逃离这种生活和信仰需要多么大的勇气。
枯燥的清规戒律的生活让人生畏,流派分支众多、互相攻讦的环境让人生疑,宗教的目的是什么,党同伐异?让人因恐惧死后的世界而驯顺祈祷?所信仰的究竟存不存在,为什么要毫不怀疑地去相信同为凡人说的话?
斯蒂芬是个冷静的、独立思考的人,当他在自己的思考下越走越远时,在别人眼里他简直成了异端,他选择听从、发展、成就自己的灵魂,他全新的自我意识就像从旧的尸身里重生出来的,他所体会到的灵魂的清凉、轻快和润泽,浸润了他的身心。
他选择成为孤独的、可能失败的艺术家,而不是世俗意义上万人敬仰的、拥有无上荣耀地位的神父,家人和同学的不理解击败不了他,他成了他自己的信仰。
像斯蒂芬一样年轻的人们,大概很少有这样深入地思考自己灵魂去向的,因为这实在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斯蒂芬所得到的那种灵魂上的圆满让我很困惑,那是怎样一种感觉?“灵魂论”确不确切先不说,但感觉自己真的成了乔伊斯笔下粗陋、无知、麻木的人的嘴脸。
对于人生和心灵,很多人实在是太不敏感了,不,甚至可以说对其是完全不关心的,心里有一些想法蠢蠢欲动时,它们很快又会被世俗吞没,就像海伦·凯勒说的,很多看起来正常的人有眼但什么都看不见,有手但什么都感觉不到,有耳朵但什么都听不见。有心,但不会跳动,有脑,但不会思索,如果有灵魂,也是不会痛苦求自新的,是吧?
“我该如何存在”?这发问撞上的是软绵无力、茫然的、动物般的目光,灵魂你在哪里?我不知道,似乎没有触碰过你,任你沾满尘埃和风露,丢弃在阴暗的角落里。
你在哪里,我就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