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阅读一本书》第一章的引言部分
作者首先说明了写作本书的目的,是给阅读的人写的,教导一些关于如何阅读才能增进理解力的技巧。
作者接着给阅读的人下了一个定义,就是那些习惯从书写文字中获取大量知识的人,进而提升自己对自己、他人和这个世界的了解。
然后就提到了获取知识的两个途径,最常见的就是口头传授和自我观察。像接受父母和老师的教导等,就是口头传授,自我观察就是自己的观察、思考和整理等等。
“但是对智能很高又充满好奇心的人来说,这样是不够的。”所以就还需要其他的途径来获取知识。比如阅读。
随着现代化的进行,获取知识的途径确实变得更加方便了,除了阅读还有电视机和收音机等。电视机可以有画面,收音机可以边听边做别的事。但是问题又来了,新时代的传播媒体能不能增进理解力呢?
作者给出的答案,那就是不能。原因主要有几点。
首先是太多的资讯并不能增进我们对一件事的更多的了解。很明显啊,我每天刷微博再长时间,也不会增进理解力。
当然,我觉得这里其实牵扯到了后面作者要讲的内容,就是要注意一本书里的关键词。这里作者把“知识”和“资讯“等同起来了。
但是,对于一般的读者来说,可能并不会和作者一样把这个问题当做很重要的问题。大家确实会同意作者所谓知道越多并不表示了解越多。
但大家也会能分辨自己应该看什么内容来增进理解力,大家能分辨出知识和资讯的区别。不会认为看电影电视剧和综艺节目就能学到东西,而是会选择文化节目或者记录、采访节目。
当然,我这里把话题扯得有点远了。我们还是得记得作者写的是关于阅读的艺术的书籍。
回到书中作者就资讯造成理解力提升困难的原因之二,虽然是很多年前写的,但我觉得很符合现实。
作者认为媒体上的内容都是经过精心包装的,给出来的东西基本都是结论了,而且不需要动脑就能吸收这些资讯。
就像我上面提到的刷微博,可以一下子看很多内容,可以说几乎不需要动什么脑子就能看懂。以后跟别人聊天时,也是直接倒出这些没有经过脑子的资讯~在阅读时基本不会注意逻辑结构和真假,不大会分辨观点和事实。
第三个原因是,我们看到的资讯并不是我们真正想看的资讯,而是别人经过精心设计做了处理的。
就像现在很多人说没有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你都不好意思上台表演节目。本来认真做好应该做的事情就好了,但是其中就得设计出一些引导情绪的内容来影响观众的心情,从而左右他们最后的选择。
不过更加重要的是延续至今的“精心设计”,那就是所谓的“要始终把别人想看什么放在第一位,然后再去创作相对应的内容“。所以我们慢慢就被潮流给裹着走了,慢慢变得不再想着自己想看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