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秋之后,越来越感到一种莫名的烦躁不安,敢情是烦恼丝又增长许多,好久不打理了。于是,剪去一丝烦忧便成为心头一道抹不去的日程。
在内心极度亢奋,心血来潮后,我选择了一家我从未去过的理发店。事后想想,这是多么冒进,冲动的行为。结果当然令人十分悲催——发型完全变成了另外一种样子——打破了我一直保持的风格——从理发店椅子上坐起来,看着在镜子里“全新的”自己,心底里闪过无数不屑一顾,又不失压着想发火又发不起来火的纠结情绪,好似云淡风轻的对“他”说,这种发型不是你喜欢的,因为左边三七分处剪的有点多了,而且比经常去的理发店价格贵了一倍。如此悬殊差距令我难以平复,但事已至此,又能怪罪谁呢。
这不禁让我想起最近脱口秀大会第三季上来自山东的何广智谈自己为了上脱口秀这个节目,特意去剪发,结果失败又用烫头来补救的深刻理解。
他说,刚开始和理发师还聊的很投入,剪着剪着,两个人都沉默了。他的爆梗金句是:一个长的丑的人是不敢太怪罪于理发师的,因为自己也有责任(长得丑)。
可以说,此时的我犹如何广智的经历,太有共鸣了。
我在想,倘若不是一时冲动,也不至于闯下如此“大祸”。在我看来,平日里和所有过去的理发经历一样,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都有一种对理发的偏见。那就是,一旦习惯了长期驾驭一种发型就不肯轻易改变,于是每次理发都去同一家店,偶尔也要求必须让老板亲自上阵。我不知道这算不算强迫症(毕竟换理发店理发和让新手理发是需要多么大的勇气,万一剪失败,又得等一个月时间从头再来)。
在我打算付钱即将离开时,女老板不忘夸我头发发质好。尽管我早已有了少许的白头发,老板的话多少听起来有些违心,但是我清楚知道,在理发这件事上,我不是专业的,所以我原则上是不能发表对发型结果的评价的,因为一旦挑剔就是对理发师手艺的质疑。
当然,也不是完全不喜欢理发师辛苦了半个多小时给我剪的发型,因为我们人往往都比较难适应新事物,就好比穿衣服买衣服。我们习惯了自己最欣赏的那件衣服,所以在试穿新衣服的时候,都会多多少少和自己最喜欢的那件衣服来做比较。可能因为导购热情的服务态度让我们一时冲动,在自己心里预期的价格之间衡量思忖良久后硬着头皮买下了,但穿过一段时间后,我们突然发现,我们开始慢慢接受这件新衣,并且时间一久,竟然对它爱不释手。
所以一切都是自我心理作用。不要去太在意担心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剪头发不光是为了让别人看了舒服,更重要的是,我们自己首先得有信心去接受它,因为在这世上,没有完美的理发师,也没有完美的自己,所以,又能去怪罪谁呢?
也许,一种新的发型就是一种新的思想,代表着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人就是这样在不断失去中找回自我。接着怀着对生活依旧不满足的心志踏上下一段崭新的旅程。
理发,其实理的是自己的心。
——2020.09.26芳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