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有那么一条起跑线吗?如果有,即使我孩子最后一名,他就一定平庸无能吗?如果没有,那玩儿命似的狂奔意义又何在?
什么是起跑线,百度也只能告诉你是一个电影名和体育比赛词,除此之外别无他义。怎么就不知不觉衍生成教育下一代的风向标,不输起跑线就能赢在终点线?好像也没那么容易,田径比赛大家也看得多了,长跑冠军们难道每次比赛发令之后就从头到尾一直领先?如果这样还比赛干嘛,都知道谁拿金牌冠军还重要吗。
教育其实根本没有所谓的起跑线,这东西就是一部分无良教培商家宣传的文案,本质是引导焦虑,让本身就对自己焦虑的人转移到下一代身上,我苦可以,但不能让孩子再接着苦,这种想法正中商家下怀,然后就心甘情愿被天价费用绑架。钱是次要的,重要的是自己和孩子真的需要吗,付出值不值。
不可否认每个人都是有起点的,投胎是门技术活儿,有些人的起点可能就是别人的终点,那么这跟所谓的起跑线就是两码事了,起跑线是一群人的,而起点是一个人的,二者有本质的区别。
董卿也曾说过一句话,你是什么样的人,你的孩子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你怎么做的,他就会怎么做,说白了,孩子的起点就是父母,跟学校,老师关系并不大。
下一代成才与否只关系到两种因素,一是天赋异禀,二是家庭实力。先说天赋,这个东西是随机且数量极少的,除开这些都属于智力正常。
天赋并不是家长觉得孩子做啥不错孩子就有那方面的天赋,而是孩子自身内源动机想做啥,就是不用专门要求他自己就想做的事,而且做出来的结果就是比其他孩子好,所用时间也比其他孩子短,他自己也很享受这个过程。比如学霸享受刷题过程,但不能人人学霸吧,也不是每个学霸都能清华北大吧,几百万人的高考是不是学霸也只有那么几万人,百里挑一。
换个角度,不擅长学习但有其他兴趣爱好且能从小到大一直坚持的孩子也是另一种能力的体现,因为花了时间去积累和不断磨炼,这里最重要的就是坚持,而不是兴趣爱好本身,从小就培养兴趣的孩子多了去了,而真正坚持到成年并能学以致用的只能是凤毛麟角,不是每个家长都愿意以学习为代价而放手一搏让孩子自由选择,所以坚持到最后的也是另一种学有所成。
再说到家庭实力,这个就复杂了,比如地主家的儿子女儿已经赢在起点了,只需正常成年加上自己不乱作,再讲求个门当户对,已是人生巅峰。但这并不是普通孩子可以相比的,也没有任何意义,人家根本和你不在一个位面生活。
除开金字塔顶端的家族式传承,一句“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就很好地诠释了下一代的基因分布,虽是古话也未必没有道理。而我作为普通孩子家长中的一员,更多思考的是如何“鸡”自己,而不是“鸡娃”,因为“鸡娃”的成本比“鸡”自己高得多,当然这个成本指的也不是钱,而是一种不确定性,如果“鸡娃”得到的都是正反馈,那人才岂不是可以从小就量产?“鸡娃”从方式上讲又不是什么尖端科技,只要能“鸡”尽“鸡”不就完了,但这是不符合现实规律的。
接受现实是父母们的基本操作,然后再理性思考和面对下一代的成长。比如我们这一代能在规避风险的前提下积累资产,发展扩大一下人脉资源就已经很不错了,这就跟我们父辈二三十年前为了我们一样,那个年代能买房的都买了,下海能挣到钱的积累也不少,有幸进入体制内的其中掌握的为人处世和培养的人脉关系能受用终生并授与我们,而这些都不是能把还是孩提时代的我们“鸡”一下就能获得的资源,还得靠父辈们自己把握。同理,等到我们为人父母时候,做事的出发点是一样的,不同的是时代不一样之后如何做出正确的选择从而让家庭实力循序渐进,而不是一夜回到解放前就很好了。
那到底该怎么做呢?其实也不复杂,首先就是降低预期。我们常说知识改变命运,对没错但仅限于一个特定阶段,过了那个阶段别说改变命运了,改变一下分数都很难。
举个例子,父母都没上过大学,甚至高中都没读完就开始打工生涯的,除非孩子基因变异,否则就别指望他会硕博连读了。这种事二三十年前还有可能发生,因为大家起点都低,也只有考试这么一个相对公平的选拔机制,矮子里面拔将军还是有可能的。
但现在义务教育普及这么多年了,谁还听说过适龄儿童没有上学的?难道九年求学还教不会孩子500个字?让孩子成为传说中的文盲?很显然不会,只有成绩好坏罢了,再经过高中一次分流,读上大学就算不错了。
再进一步别说孩子,父母自己也难,好不容易出了个下一代高学历人才,他本人大概率不会工作在老家吧,至少是大城市寻得一份匹配的工作,然后朋友圈子甚至另一半都是同学校友同事啥的,大家聊的话题就不一样,即使以后孩子结婚能住一起啥都得听孩子的,因为父母与孩子的知识构成与社会认知没在一个层面,家庭矛盾就自然而然出来了,这不就得不偿失了嘛。
降低预期并不是躺平,而是有一个合理且能够实现的目标并朝之努力,这样父母和孩子都轻松且相处和谐,亲子关系融洽远比知识本身的重要得多,因为未来大家都不缺知识。
另一方面就是不要盲目攀比,人比人后面是什么就不用我多说了,别看到人家孩子在卷你也要卷,很简单的一个道理,你凭什么保证自己孩子就一定卷得过别人的孩子?很有可能某些兴趣人家从小培养已经轻松拿捏,而你把它作为孩子以后谋生技能之一才开始学,很明显没在一个档次竞争,结果累的不止你自己,还有孩子本人,他甚至还会怀疑是不是自己真的做得不够好而深感压力。其实有时孩子的焦虑就是父母的焦虑传导的,不对比不就行了,做好自己喜欢做的,然后精益求精也是一项本事。
最后也是挺重要的一点,回归到刚说的两个字,积累。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多积累资产,房子股票存款实体经营等等,当然有个前提是你本人已经把这些东西玩得融会贯通了才行,而不是一个门外汉觉得某个东西能养活人就一头扎进去,这样就只能剩个裤衩了。
21世纪转眼就翻过了二十几个年头,我们不用怀疑同时也接受着父辈对待我们的真心实意,同理我们在对待下一代时更多应该考虑的是他们的身心健康,思维独立而不失规矩,生活习惯养成良好,自我保护意识强烈等等,让他们明白父母永远是他们最坚实的依靠和世上最关心他们的人就行了,至于他自己的未来还要靠他自己,父母可以陪孩子起跑,也能尽力陪跑,但不能陪孩子领奖,因为路在孩子的脚下,终点在孩子的前方。
全文完,如果觉得写得还行就点个“关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