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需要蜘蛛侠,我是蟑螂侠”
前几天刷了这部电影,这是 一部以儿童视角反映叙利亚战争难民在黎巴嫩生存现状的佳作,整部剧以写实手法拍摄,虽然说咱们现在是国泰民安,社会和谐,远离战争的苦难,战争不一定是指现实具象的,它也是人内心的纠结与抉择,这往往更伤人。
历史不会重演,但它总是压着相同的韵脚。剧我就不透了,感兴趣的自己搜资源,我大概说一下剧情脉络:
男主角是12岁的小男孩扎因,他们一大家寄居在杂货店老板顶楼的一间破单元房里,兄弟姐妹白天帮房东沿街卖果汁糖水,扎因不仅要照顾弟弟妹妹,还要给杂货铺打杂,妹妹被迫嫁给房东,扎因伤心离家出走,流浪街头,被好心人收留,未来的路不知往何方,听说通过制假证可以去到瑞典,才从新燃起一些希望,遂回家取用于办证的证明,得知妹妹惨死,愤怒的拿起刀,夺门而出,刺伤房东,扎因入狱,在电视台直播时,勇敢的拿起电话,诉说自己遭遇,控告自己的父母。
扎因显露出不属于他这个年纪的成熟,骗开处方药的那种娴熟,面对楼上大叔招呼的从容冷酷,从杂货店拿食物出来的小聪明,一切是那么的老道,熟悉街道背后的所有的潜规则,这算是一种生活技能,放在我们当下的社会,也算是生活的强者,也算是世俗成功的一种充分条件,你所怜悯的,正是你所需要的。
小扎因的倔强与无奈,竭嘶底里的扎因也没能劝说成父母,也没能阻止父亲把妹妹送给房东,踏入火坑。倔强要凭实力,无奈是最后的妥协,现实残酷的让人心痛,现实随时随地找准机会就让你低头,无关乎你的年纪,二十几岁的迷茫,造成三十岁的恐慌,四十岁的平庸。实力-你得从小练,夏练三伏,冬练三九。
梦想是一支被磁化的大头针。离家出走后的最初一段时间,扎因整日消沉,无所事事,家,暂且称之为家吧,是不想再回去了,异国他乡的战争难民,未来的路该怎么走。直到遇见一个同是来自叙利亚难民的小女孩告诉他,“在瑞典,我会有我自己的房间,不敲门不能进,谁进来由我决定,那里的孩子都死于自然”。一句“我想和你一起去”燃起了扎因对生活的第一次美好的憧憬。在现实生活写照下。梦想可能是先苦后甘,那可能意味着有所收获,梦想也有可能是,先甘后苦,那可能意味着失去或者破灭。大部分人都拥有梦想,但少数人仍在寻找梦想来的方向。
思维遮蔽是实现自我价值的挡路石,理论上,我们可以通过批判性思维来打破,用逻辑自洽,逻辑他洽,逻辑虚洽,可证伪性这些工具来筛查。影片里,法庭片段扎因父母对养育小孩的观念,对生活的控诉,“我这一生都是奴隶,你还敢批评我,你有什么权利批评我,你有我这种处境吗”。这种对生活的无力感,是从何而来,在上帝掷骰子的前提下,现实的问题,就得以现实的方式去解决,这样才能大概率的平安愉快度过一生。
很喜欢小男孩扎因在片尾微笑的定格镜头,结局还是很令人欣慰的,愿每一个勇敢的孩子,都能被世界温柔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