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下开学后,事多了起来,读书时间败退,主要还是因为疾病缠身——懒病,如果真的想抽时间,还是可以抽出来的
大约是高二,第一次看了《茶花女》这本优秀的作品,确实很能打动我。时间隔了两年,书没变,而自己熟了不少,再看这本书,触动更深
不多铺垫,直接进入正题
1、给自己最大的感触还是物质基础的不可或缺。对世界要保持一颗童心,这是刚需,但如果没有足够的资金满足二人对诗和远方的“心中所想即可实现”,不能给她物质上充沛的生活, 这种童心就是幼稚。爱情要依靠金钱才能减少不必的波折。书中男女主进入爱情后,对花销就开始认真考虑了,甚至为此,阿尔芒开始赌。。。
原文:除了理想的生活,还有物质生活呢,最圣洁的决定,也得由极细的线栓在大地上,而且那是铁丝,不容易挣断。
2、健康。诚然,玛格丽特和阿尔芒之间有极坚定的爱,但在疾病面前,这种爱情没办法持久,贫困尚有可能克服,但是,在既定的寿命面前,无能为力,玛格丽特即使克服各种阻拦,也无法和阿尔芒长相厮守,能够做到的,就只是互相在仅剩的时间好好爱对方。
玛格丽特在最后的信中写道:“真没有想到,身体会让人遭这么大罪。哎!我过去的生活!如今我为那种生活付出双倍的代价。”“多少人身在福中不知福啊”(这句话也要让自己看到,自己身体无碍已经是一种很大的幸福了)
另外阿尔芒也因病耽误过事
3、生命、不怂。迁墓时对玛格丽特尸体的描写:“那眼睛只剩两个洞,嘴唇已经烂掉了,两排白牙齿紧紧咬在一起。干枯的黑色长发贴在太阳穴上,稍微遮掩了塌下去的发绿的脸颊。”
一般的人生也就一百年不到(联系一下自己对自己的照顾程度),其实很快,就像自己现在再回想初高中,回想以前朝夕相处的朋友,回想才来武汉报道的那一天(记得还是很清晰的),太快了,一下子这么久就过去了。就像自己跑10公里,跑到四分之一的时候,后面的四分之三很长吗?一点都不长,对于长跑,跑完后看着自己的记录,心情是得劲的,但是生命呢?当过完后面的四分之三临近嗝屁的时候,心情是什么样的呢?应该会有很多很多大大小小的遗憾吧,奥不,不是应该,是肯定,现在,才四分之一就已经有了很多遗憾了,每月都有,每周都有,各方面的。
所以,在我们尚在人世的时候,有大把机会的时候,要去及时行乐,有了机会,大胆去抓,不要因为怂而放弃,不要因为担心别人的看法而放弃,在嗝屁之前再看,或者说在几个月后再看,那些无所谓的担心真的一点都不重要了。嗯,大胆一点。
高三吴堰,所向披靡。来魔杀魔,来鬼除鬼!
5、男人是需要会一些平衡的,或者说“权衡”。阿尔芒在这一点做的非常不好,还是要动点脑子。和玛格丽特在一起的时间里,一次也没想过给父亲回信,这必然会导致父亲的不满,儿媳妇还没过门都把爸忘了,老父亲对儿子这女朋友的第一印象很不好,他的原话:“阿尔芒认识您这半年来,就把我忘掉了。我给她写过四封信,他连一次也没有想着给我回信。恐怕我死了他都不知道啊!”。同时,玛格丽特在这方面做的也不太好,应该是要提醒一下的。虽然自己没看过《人世间》电视剧,但大号的影评里面说到大儿子在处理这方面问题很能干,和妻子过的很好,值得学习。或者说偶像黄磊,在《小离别》中做的非常好,值得学。他在采访中说自己在现实中做的比剧里还要好,这是一种怎么样的程度啊!
6、亲人是就算世界远离我们而他们不会远离我们的人,他们忍耐自己的胡闹和脾气,心里总记挂着我们,想让我们过的更好,一般情况没有别人能做的比父母更好了。 就像玛格丽特也知道阿尔芒的父亲是在真正的关心他。最后一章中“我”的视角:“在这位税务官的身上,父爱超出了所有别的情感”。所以,对家人好一点,脾气好一点,多一点耐心,多打打电话问候他们。
7、书的叙事方式很独特,也很巧妙,极具创新意识。不因循守旧也算是一种比较重要的思维方式了。狭隘如我,这叙事方式只见过两次,另一次是余华先生的《活着》这本书,不知余华先生是否借鉴过《茶花女》的叙事方式。仿佛书中所说的“我”就是指小仲马自己,遇到了一个人,听到那个人讲述自己的故事,后把这故事记录了下来。
8、写一个人物,用侧面描写(哈哈哈好吧,N久没用过这个词了,上次用应该还是高三语文题),最开始“我”对阿尔芒的印象还挺好的,但是和“我的朋友们”对话之后,觉得阿尔芒所说有点夸大,对他的承诺也有了点怀疑(因为朋友也只是道听途说,也算是说明要有自己的判断,别人的说法有合理的成分,但是当作参考就好)
紧接着和墓区园丁谈话后,对阿尔芒的印象分又涨起来了(这要是搁阅读理解里面必是考点呀)
9、重要情节要有神态描写,比如阿尔芒给玛格丽特迁墓时“面颊和嘴唇微微抽搐”这种
以及很多地方的细节描写,前后铺垫,都处理的非常好,大家就是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