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间地在“七大王国”中向来是一个奇怪的存在——在伊耿征服后,不同于其他公爵领(河湾领来自河湾王国,风暴领来自风暴王国……),河间地是单独被征服者伊耿分割出来成为一个新的公爵领,而在此之前,则是由来自铁群岛的“河流与岛屿之王”占领。
不过如果诸位读者再有更深了解的话,铁群岛的霍尔家族是从风暴王手中夺取这块领地的,而河间地自身也有过很多很多个王——向来互相看不顺眼的布雷肯和布莱伍德两家便是其中之二,除此之外还有费雪家族,穆徳家族,公平人家族……
那么是什么导致了河间地的分裂呢?
为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需要弄明白,什么是河间地。
河间地,北方以颈泽为界与北境接壤,东达国王大道和明月山脉,南至黑水河,西部边界是铁民湾以及西境的山地,其主体部分为三叉戟河流域,所以河间地的人们也被称为“三河人”。
相比于北境而言,我们似乎无法从地貌上入手——整个河间地核心区都被成块的平原覆盖,森林与山丘要么是河间地的边缘地带,要么是小片小片地散布在平原中,只能影响个别战役或者事件,但无法对整体的地缘博弈或者整合有什么帮助。
此时,整个三叉戟河就成了我们解读河间地的钥匙。
整条三叉戟河的上游,包括红叉河,绿叉河,蓝叉河,再加上红叉河较大的支流腾石河四条河流,将整个河间地分为了五块。其中最南方一块似乎相比其他四块在面积上大了不少,但是黑水河的一条支流及神眼湖又将其分割为较为独立的两块,所以整个河间地就分为了六个地缘板块。
这样看来,河间地的统一似乎确实难以企及。
但是,我们需要注意的是,河间地确实时常分裂,但是历史上河间地也有过多次大一统的情况出现。当我们把河间地一统的政权曾经的统治核心(穆徳家族的荒石城,徒利家族的奔流城,霍尔家族的赫伦堡)用白点标示出来时,想必大家都可以看出个所以然了。
没错,河间地每一个已知一统的政权的统治中心,都处在两个或多个地缘板块的交汇点。相比之下,我们再用灰点标示出曾经的山大王,也是现在徒利家族统治下的“地头蛇”们的统治中心(梅里斯特家族的海疆城,布莱伍德家族的鸦树城及布雷肯家族的石篱城),就可以发现他们都只能借助一个地缘板块作为核心,自然无法实现河间地的整合,而布雷肯、布莱伍德家族所各自声称的“光荣历史”即使是有,也就是曾经一度占领,但绝无可能完成长期的整合和占领。(讽刺的是,两家仇敌共同的私生子倒是创立了公平人王朝,据说统治了河间地三百年之久,很可能便是整合了布雷肯和布莱伍德两家的势力所致)
(贝尼狄克·公平人一世,布雷肯家族与布莱伍德家族的私生子)
不知道大家会不会和我一样,引出下一个疑问:处于三个板块之间的奔流城,理应能得到相比荒石城、赫伦堡更加稳固的统治基础,为什么徒利家族却显得如此弱势呢?
鉴于伊耿征服以来仅有300年上下,政治因素目前和地缘因素一样,也能显示出很强的力量,所以我们不妨分析一下徒利家族弱势的原因。
伊耿征服时期,徒利家族和其他河间地各大家族是共同投诚的,也就是说不同于古老的各个三河王国的形成过程,伊耿征服其实并没有打破当时的地缘格局,而是把河间地的割据现实给继承了下来。由于布雷肯、布莱伍德家族本身作为一流次级诸侯的存在,徒利家族得以依赖的核心板块,只有腾石河与红叉河中间的平原地区。但是更糟的是,西境的山脉则以半包围形式包夹了这块平原,也就是说徒利公爵还要承受来自西境的强势压力,更无法凭借已有的核心区进行强有力的整合了,颇有一种“君王死社稷”的悲壮。
那么河间地难道真的命中注定是一块悲剧的土地么?也不尽然,据说统治河间地一千年之久的穆徳家族便为三河人民指出了一条明路。
河间地的王头衔有过很多,如“三叉戟河之王”,“河流与岛屿之王”等等,但是统治最长治久安的穆徳家族的头衔却是“河流与山丘之王”,我们或许可以从中管中窥豹,在并不完善的维斯特洛史料之外找到新的线索。
穆徳家族的统治一度抵达黑水河,也就是说当代河间地混乱而脆弱的南部边陲起码有了一条明确的地理分割线,再加之黑水河“水流湍急,暗流汹涌”,在军事考量上也是较为合适的。
虽然没有史料的记载,但是从“河流与山丘之王”这一个头衔中,我们可以大胆地猜测穆徳家族的统治一度延伸至西境与河间地交界处的山脉,甚至还可能占领过明月山脉的一部分。这样一来,河间地在北方有泽地与森林,东西有山脉作为屏障,南方有黑水河,唯一的缺口便是来自铁民湾的海上和狭海上的入侵者。
(笔者推测的穆徳王朝极盛疆域)
但是即使是这种“大好局势”也无法保护河间地,由于边陲防线的漫长与脆弱,一着不慎便很可能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穆徳王朝的克里斯蒂芬四世一生打赢了99场战斗,而仅仅是因为他输掉了第100场战斗,穆徳王朝就立即陷入了风雨飘摇,最后在他儿子手中灭亡。
(克里斯蒂芬四世最后一次战败)
也正是由于河间地这种四分五裂的情况,不同于我们提到北境就想到临冬城和白港,提到谷地就想到鹰巢城和海鸥镇。若是要细数河间地的堡垒,赫伦堡、奔流城、孪河城、海疆城、鸦树城、石篱城似乎都值得一提;而河间地也没有在维斯特洛赫赫有名的大城市,取而代之的则是美人集、哈罗威伯爵小镇、盐场镇、女泉镇、石塘镇等一系列的中小型城镇分布在河间地的各处。
所以,我们也不必再责怪艾德慕·徒利公爵的无能,整个河间地在伊耿征服以后的命运,便是成为了各方厮杀的战场,也在河间地的历史上留下了各种传奇。这是一首三叉戟河的悲歌,三河人的悲歌,比盛夏厅的废墟传来的乐声更加忧郁,悠扬。甚至直到最后,王太子本人也成为了三叉戟河历史的一页,红宝石滩的悲歌也汇入了整个三河的悲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