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昭宗遇弑
终于,在天祐元年(904年)四月,迁都工作完成。
在离开长安之后,朱温为了彻底打消昭宗返回长安的心思,派人拆除宫殿,烧毁民宅,几十万百姓被迫东迁,一路上饿殍遍地,腐尸遍野,百姓嘴里不说,心里都在暗骂朱温,那一刻,昭宗也说出了自己对百姓的心里话,我不再是你们的君主,好自为之吧(勿呼万岁,吾不复为汝主矣)。
凄凉至极、凄怆至极,昭宗还受到了朱温百般的内心折磨,情绪落到极点。朱温呢,为了再次显示自己的优越感,昭宗在朱温的“陪同”下参观了在洛阳新建的宫殿,名义为陪同,实则是强迫,昭宗仍要保持着一份很开心、很享受的样子。
参观完毕,昭宗又一次请朱温参加宴会,可能只是做做样子而已,可朱温已经不敢相信昭宗的诚心,不好意思,哥有病,没空,他也不想再被昭宗算计,虽然这种算计可能只是莫须有而已。
朱温的目的达成,他要回到大本营汴州去,虽然已经是天下百姓口中的恶人,他不在乎,他要继续自己的个人表演,他要继续演绎着自己维护大唐皇室的“不懈努力”,至于老百姓你们爱怎么说就怎么说吧,这个天下最终还是我朱温说了算。
迁都之后,朱温虽然可以不在乎百姓的说辞,可手握军权的各个藩镇他不可能不在乎,李克用、李茂贞、王建、杨行密等大镇头脑联名发布讨贼檄文,准备尽起联军百万救驾。朱温明白这些人是眼馋自己手中握着大唐皇帝,自己只是做了他们想做而不敢做的事情,即使联合起来也是各怀鬼胎,可如果他们真的率各路大军来攻,朱温还真得掂量掂量自己的实力和后果。
为了打消这些顾虑,避免夜长梦多,朱温决定加快灭亡唐朝的步伐。而返回汴州只是朱温大计划的第一步,仅仅是为了消除或者是减弱昭宗的防备之心,让他认为自己在洛阳城中暂时是安全的。
天祐元年(904年)六月,邠宁杨崇本反叛朱温,大将朱友裕率军平叛。
七月,朱温借平叛之由,率军前往河中,经过洛阳时,朱温顺路去拜访了昭宗,按理说拜访完之后大军应该上路,事实上大军在洛阳停留了数日才离开,在此期间朱温秘密会见了四个人,蒋玄晖、朱友恭、氏叔琮、史太。
蒋玄晖(?-906年1月10日),唐末奸臣,时任枢密使,劫持昭宗迁都的主谋之一,是朱温的心腹。
朱友恭(?-904年),本名李彦威,朱温收为子,改名朱友恭,时任左龙武统军,劫持昭宗迁都的操作者之一,守卫洛阳,朱温心腹。
氏叔琮(?-904年),时任右龙武统军,守卫洛阳,朱温心腹。
史太,龙武衙官,守卫洛阳的低级将领。
这是朱温计划的第二步,对于这种事朱温认为自己面授机宜更好,别人终究是不太放心。安排完后,朱温乐呵呵的率大军平叛去了。
朱温走后一个月,即天祐元年(904年)八月十一日夜,这对于昭宗来说本是一个很平常的夜晚,像往常一样在椒殿院同何皇后互诉衷肠之后便进入梦乡。
可这个平静的夜晚却因为一群人的闯入变得极不平静!
蒋玄晖突然率左右龙武统军朱友恭、氏叔琮及百余士兵包围了椒殿院,右龙武统军氏叔琮负责外围,左龙武统军朱友恭率百余人冲进内门,进门后二话不说杀了几位夫人,紧接着蒋玄晖等人大步流星走向昭宗的房间。
这个场面怎么似曾相识?好像在哪见过?
这跟刘季述发动政变如出一辙,本以为昭宗会习以为常,奈何昭宗还是被这吵闹声和喊杀声吓破了胆,赶忙从床上爬起来绕到柱子后边。这时候他听到清晰的声音,是门外昭仪李渐荣在喊叫,此刻昭宗的心提到了嗓子眼,很显然这些人是冲自己来的。
不容昭宗多想,人已经闯进来了,第一个进来的史太,后边主事的是蒋玄晖,尽管昭仪李渐荣一直在喊叫:勿伤官家,勿伤官家!可史太哪听她的,冲着昭宗就去,躲在柱子后边的昭宗来不及躲闪,被一刀砍死。就这样大唐皇帝走到了生命的尽头,这也预示着整个王朝的尽头即将来临。
这才是朱温真实的目的,让昭宗彻底在这个世界上消失。
国不可一日无君,昭宗死了,皇帝还得有人当啊,蒋玄晖等人矫诏令辉王李柷继位,是为哀帝。
没过多久,消息传到朱温耳中,他假装刚刚得知昭宗遇害的消息,哭得肝疼,气得跺脚,口中还大骂朱友恭等人做出如此丧心病狂的事,难道是想要陷他于不义吗?
同年十月,朱温慌慌张张的从河中赶到洛阳,跑到昭宗的陵墓前大哭了一场,这戏份演的很足,简直比死了亲爹还要伤心。之后他还极其恭敬的拜见小皇帝,以示他对唐朝的效忠。
朱温假装得很愤怒,弑君这等事都敢干,是谁吃了熊心豹子胆了,意思就是说昭宗遇害这么大的事不能就这么不了了之,总得有人为此事负责吧。应该负责的人是朱温,可朱温肯定不会站出来说这事是我干的,我来背黑锅。因为他早就算计好了善后的事情,背黑锅的另有其人,朱友恭、氏叔琮。
这哥俩很不幸的成为昭宗遇害的主谋,阴谋陷害大唐皇室的刽子手,被送上了断头台,有意思的是,这哥俩临死才明白自己的耿耿忠心换来的是如此结局,不禁大呼:卖我性命,欲塞天下之谤,其如神理何?朱老三你会遭报应的!!!
氏叔琮、朱友恭为什么非要死呢?
朱温面授机宜的明明是四个人,为什么只有他们俩顶罪呢?
这二位可是能征善战的将领,这样做会不会过火呢?
……
这些不是困扰朱温的问题,而是困扰着其他跟朱温一块出生入死的文臣武将,甚至坊间传言说这二位不是顶罪死的,而是……
而是因为在杀害昭宗时不积极、不主动,存在严重的“站队”问题或是畏难情绪,最终才招致杀身之祸。
不论是顶罪也好,不积极也罢,畏难也罢,汴州的朝臣心中总有一丝隐隐的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