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枪击案发生之后,有人评价说,满大街都能看到共情。其实这个说法不对,在最开始我们看到的都是同行,看到被受伤的人是多么的可怜。
共情和同情最大的差别是,同情是为了安慰别人,而共情则是理解他人。
我们一瞬间就可以产生同情,感受到他人的可怜,才有地位的差别,再稍微的沉淀之后,我们在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时间的产生,然后共情才会出现。
共情是需要理解他人,但是共享并不仅仅是理解。共情的核心是理解,只有在理解之后才能给出解释,但是共情并不能太快的回答,动情最有力量的说法之一是我并不知道。
共情始于理解,但是共情并不是简单的,我理解你的感受和想法,我们要获取足够的信息,进行4要要求我们把想法付诸于行动。
首先第1步,理解别人就很难,并不容易,我们很多时候都在第一不理解别人,遭到了障碍,所以白帽思考也就是,明确事实很重要。
共情不容易,所以我们需要时刻问自己,我了解到了什么,如果我们要不清楚的话,就需要想一想我能怎么帮忙?能做什么,接下来怎么办?
共情需要耐心决心和有灵活性,是一个需要实践的艺术。
有人说共情就像登山,是一种陪伴式的登山,我们既要在全局感受对方,也需要感受当下的体验。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只要相信,你是对的,因为你会拯救世界,如果你怀疑你也是对的,因为你终将枯萎。两者唯一的区别就是去相信,这对你有很大的好处。
共情就像登山一样,能给我们提供扶手,还有路标,这都是登山的向导,但是不能保证每一步都平衡,因此作者整理了共情的7个关键步骤。
使用开放式问题。
放缓节奏。
不要匆忙作出评判。
关注你的身体感受。
向过去学习。
让故事充分展开。
设定边界。
1.首先关注使用开放式问题。
关于封闭式和问题和开放式问题,相信大家都了解很多,我们如果想要获得更多的信息,在一开始的时候要尽可能的使用开放式问题,了解更多信息,才能让事实更加清晰。
2.放缓节奏。
共情需要努力把节奏放缓,让情绪在深思以后有所缓和。在各种着急和匆忙的环境中是无法共情的。我们总是在一冲动之下就会做出傻事,做出我们之后后悔的事情,这是因为共情需要大脑理智的参与,而不是被杏仁核劫持,冲动之下做出一些愚蠢的事情。
有很多的例子,冲冠一怒为红颜呀,甚至激情杀人呀,这都是没有共情或者说缺乏能力。
真正的高手是善于把节奏放慢下来,进行远观,是我们表达共情的一个常用的方法。
3.不要急于作出评判。
快速做决定,匆忙做评判,都是共情的大忌,我们没有足够的信息,可能一张嘴就是错的,所以引导对方,关注自己的感受和需要,体察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共享,表现在关注当下的体验,我们不要根据过去的经验来给现在的经验做总结和分类,我们要尊重每个人都可以改变的天性。
一些,我知道就会这样,你总是这样的话,会给别人下上标签,你就无法看清现实。
4.关注你的身体感受。
我们的头脑和身体之间是紧密关联,互相依存的。每个人都有两个系统自主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
其中自主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对于这两套系统其实都是无意识的反应,我们没有办法来掌控。
让别人生气不开心或者表现一些情绪的时候,我们经常会模仿对方的情绪,也就是共情可能会自动产生了。
我们也可以反过来利用这个系统。比如我们时刻微笑开心,也许能够反过来让我们的情绪变得更开心。
5.向过去学习。
共情能够在当下的链接和亲密关系中,创造奇迹,但是我们也应该想办法了解更多的过去,了解得更多,我们就能够更好的解释他会为什么会有现在的表现,想想真正的原因。弄清楚事情真正的起因,要不然我们并不知道他为什么会是这个样子。
6.让故事充分展开。
每个人都有自己特定的故事,每个故事也都有自己的顺序。很多情绪暴躁,容易愤怒的人,其实没想想可能都是脆弱感和无力感的表现。
对于很多男孩子来说,就非常容易愤怒和暴躁,因为社会环境可能叫到了男孩子就只会愤怒,他们不太会有更多的技巧,而女孩子则有更多的情感体验。
当我们能够觉察到自己情绪,就是我们控制情绪的第1步。
在遭遇到对方,有一些冲突或者说急躁情绪的时候,我们可以选择躲避,其实也可以选择共情,共情可以让我们深刻的理解,情绪所在的地方,就像我们陪着对方站在悬崖边上。
7.设定边界。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边界,对于心理咨询师来说,需要表现的更加完美一点,不需要把自己一些脆弱的地方展现给病人。虽然展现脆弱的地方,也许能够建立更多的连接,但这种连接绝对是一个陷阱。
最好的办法是关注在需要帮助的人的身上,那是焦点。如果我们暴露了自己的不安全感,其实对于对方来说不一定有帮助。
通过共享,我们通过深层次的沟通,表达出我们对对方事情的兴趣。
用圣雄甘地的话来结尾:
记者说,
你为穷人做了这么多事情,多么美好呀。
甘地回答道,
我不是为他们做的事情,我是为自己。
记者问,
什么意思呢?
甘地回答,
如果没有对自己共情,我怎么又能共情别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