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的困惑:
妈妈领两岁的女儿去公园玩,路上遇见了一只飞的很低、很慢的蝴蝶,小宝这个年龄可能见了动的东西就好奇,兴奋的抬起脚就要踩。
跟在后面的妈妈看到了这一幕,急慌慌的就想拦住孩子,想让孩子脚下留情,想挽救可怜的小蝴蝶的生命,但明显的来不及了,就本能的大喊了一声:哎!
随着妈妈的喊声,孩子的小脚也踏在了蝴蝶的身上,也愣住了,寻声回头看着妈妈一脸的茫然。
妈妈赶紧走上前去蹲下来:蝴蝶也是生命,你看它多可爱,我们不应该踩它的。
孩子看着妈妈严肃的脸,大哭起来。之后,孩子的情绪一直不高,溜达了一会就要求回家了。
晚上,要睡觉了,孩子又想起这事:妈妈,我今天踩到蝴蝶了,我今天踩到蝴蝶了。说着,就又抽泣起来。
妈妈突然想:那一声吼是不是错了?
是错了。
浅层的错是吓着孩子了,深层的错是对“生命教育”的急躁与冒进。
这个小宝的胆子可能天生不大,亦或是妈妈平常不怎么大声的、严肃的和小宝说话,所以这一声吼才有如此的威力,才能让小宝哭,才能让小宝念念不忘小蝴蝶。
我的小宝也两岁了,调皮的很,不用说吼他了,就是打他两巴掌也跟没事人似的,顶多哭两声,转头就又能给你嬉皮笑脸。
我们姑且称小宝为“文静的孩子”吧,这种性格的孩子是不能“吼”的,他们敏感的小神经和柔弱的小心脏是不经“吓”的,他们需要被文明的对待,他们需要“有话好好说”。
对已经出现“惊吓症状”的小宝,妈妈要耐心点了,要陪着他,也可以抱一抱,道理就别再讲了,你讲了他也听不懂。如果非要说点什么,最好是能编一个带有情景的故事,故事的主角当然是宝宝和蝴蝶,然后把你的爱和话都融入情节,这样宝宝比较容易接受。
对孩子进行“生命教育”在今天也许是必须的了,会让自己和孩子显得很有素质,很有格调,会显得很文明。但这种教育不能急躁与冒进,也无需急躁与冒进。
先说为什么不能。
我们人的理解能力是随着年龄、阅历的增加而增长的,很多事是一个孩子无法理解的,就像我们常说的,不养儿不知父母恩。对生命的理解也是这样,不是说你给孩子讲道理孩子也记住了道理,然后孩子就知道“生命诚可贵”了,就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了。
孩子学会一个技能,理解一个观念,也都是需要时间的。像这个妈妈一样急躁的大吼,即使孩子“长记性”了,以后不再踩蝴蝶了,也不是因为他理解了生命的意义,而只是被妈妈吓坏了。
说句不好听的,即使我们不对孩子进行“生命教育”,正常情况下长大的他们也不会再去“残害”小蝴蝶了。这就是无需教。
我小时候在农村,什么豆虫、蚂蚱、知了的,能抓的都抓,能吃的都吃,甚至还吃过田鼠,没有丝毫的害怕或者于心不忍。现在呢?说实话,让我徒手抓个知了我都不敢了,是真害怕。
说的再广一点,一个人对于生命的态度,主要跟环境有关。如果你看过《狼图腾》,就知道草原民族对于生命的深刻认识就是来源于他们赖以生存的环境。狼,既是他们的图腾,也是他们的最大敌人。既是他们战争、捕猎、团队合作的授课恩师,也是他们用枪打、用套马杆套的敌人和猎物。他们对狼有大爱,也有大恨,他们对待生命——狼、羊、草(原)、人——的态度是立体的,丰满而骨感。
而一个在现代化城市中长大的孩子,已经没有机会再去这样全面的接触生命了,他们也就是凭着点童真还能去折腾一下小蝴蝶或者小蚂蚁了,等他们长大了,可能还有“缚鸡之力”,但杀鸡的心和胆子,肯定是不会再有了。
所以,妈妈,放心吧,你的孩子将来一定是一个爱护生命的好孩子。
有什么疑惑尽管问
我们是陪伴孩子成长的同路人
关注同名(蓬勃育儿社)微信公众号,获取更多育儿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