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醋酸洋红~
01
23岁之前,我是来自不包邮地区的95后“小镇做题家”,23岁大学毕业后,成为了“科班出身”的媒体从业者。
本科时期,我在一所语言类院校读新闻传播,大二开始在学校内外的媒体实习实践,运营校报、官微等,毕业时公开发表的文章超过40篇,而后又在最头部的主流媒体、财经媒体工作,26岁成为副主编,带过团队,也曾写出过10w+的“爆款”。
从新闻学生到实习记者-记者-高级记者、编辑再到副主编,这条路我走了9年,幸运地遇到了那些不吝赐教的前辈老师、慷慨包容的采访对象以及仍然抱有情怀的同行者。
财经记者是一个极具魅力和光环的职业,让你能在刚毕业的年纪对话大咖,企业家、学者、管理者……每一次采访都是一次“开小灶”的大师课。
财经记者也是一个要求抗压能力极高、学习和吸收新信息的速度极快的职业,要不停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如果不把前面的案头功课做好,没有任何可能去与采访对象同频对话。
财经记者还是一个结果评价完全依赖于外界系统,且特别即时反馈的职业,你的内容好不好,阅读、在看、评论数会直观清晰地回答,行业人士(可能是某上市公司CXO)的反馈也会经常出现。
在很大程度上,过去的职业经历塑造了今天的我。
我很自信,我相信自己的学习能力和专业知识的储备,工作场合从不怯场。
我很外向,面对大部分陌生人或许都能侃侃而谈聊上十几分钟,快速和他人建立链接。
我很卷,为了在时效内完成稿件经常忘记吃饭或者彻夜通宵写稿,还会修改到发表之前的最后一秒。
但在回到家关起门的时候,在别人看不到的地方,前面这些形容词可能都要加上一个双引号。
在那个只有自己的小房间里,我很自卑,经常因为写不出稿子而急哭,然后抱着电脑一边哭一边继续写,写完的东西总是觉得不够好,所以唯有deadline是第一生产力。
我很内向,生活中从不主动参加三个人以上的聚会,绝大多数时间都是和朋友1v1聊天。
我很懒,外表光鲜但实际上房间乱七八糟,天天点外卖,也没有什么长期的兴趣爱好。
与此同时,我猜想长期高压的工作环境、经常处理突发的热点以及不规律的作息等,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我的情绪不稳定。
似乎除了工作成绩以外,我对自己的其他方面都是不接纳的。
这也导致了,一旦工作遇到挫折或者瓶颈,我的整个人就更加“崩溃”、焦虑和无助。过去一年里,我经历过停职休息、换公司、换工作等一系列选择之后,却发现那些内在的倦怠和不安,并没有消失。
这时候,我才真正开始害怕了,原来我过去惯用的生活理念和方式——一味地追求事业发展,已经不能够满足现阶段自己内心的真正需求了,是时候停下来,想一想,向内看了。
02
我开始思考以前从未想过的问题:下一个10年,自己是不是有可能换一种方式生活?
于是在上个月,我终于“裸辞”了。
在做出这个决定前极度煎熬的几个月里,我曾接受了3次life coach(生活教练)的coaching。第一次,我在被教练的过程中爆哭;第二次,教练说“你看起来很疲惫”;第三次,视频对面的教练说:“你的脸上有光诶”。
当下,我正在北大读非全日制研究生(MPH),专业与我此前多年报道的卫生健康领域有关。按照同行转型普遍的发展路径,我会“理所应当”地进入一家业内公司,从事公共关系相关工作,职业天花板可能会是VP。但现在我知道,这可能并不是我真正想要的,不如就将读书期间作为职业的GAP阶段,探索接下来的路怎么走、往哪里走。(这篇文章正写于下午四点洒满阳光的空教室里。)
尽管还不完全清楚自己下一次职业的方向,但我知道,它一定距离“人”本身更近,也一定依然和表达相关。我想要通过写作来记录自己探索的过程,所以这个公众号诞生了。
哦,身边熟悉我的朋友可能知道,想要开个人公众号这件事,已经拖延好几年了。
过去我给自己的借口是,本职工作(记者)就是天天写写写,生活里不想再逼自己写作了。但开号这件事却又总是浮现出来,时不时来戳你一下、或是在心里“挠痒痒”。
当和自己相处的时间多了起来,很多问题的真实原因才浮现出来。
原来,那些自己一直想做而没有做这件事,看似是因为懒惰,其实是出于恐惧。
怕出错。——万一我的想法太肤浅怎么办?万一哪句话出错了怎么办?
怕不够好。——我不是最有文采的,也不是最有阅历的,更不是最会讲故事的,别人凭什么要看我写的东西?
怕付出没有回报。——写了没人看怎么办?坚持不下去怎么办?被嘲笑怎么办?
而这三种对于行动实践的不同恐惧,分别对应三种惯性思维:学生思维、完美主义和急于求成。
可怕的是,这些惯性思维并不只出现在写作这件事上,还有生活中的很多其他小事。
开会时想表达看法时:“我的想法不一定对,还是不说了。”
周末想尝试做饭时:“做了也不一定好吃,还是点外卖吧”
生活中想开展一项副业时:“可能要很久才能变现,还是不做了”
……
有句话说:“思维决定行为,行为塑造习惯,习惯改变命运”。
这样下去,激情和热情可能会被一点点消磨殆尽,灵光一现的想法也永远只是想法,那些全新的可能性也都被拒之门外,生活只剩下单调乏味的昨日重现、浅尝辄止的表面乐趣以及对外界变化的被动应对。
我意识到,在快要迈进三十岁门槛的年纪,我要和被惯性拖着走的自己说“不”。
成年人的世界哪有黑白分明的对与错,现实生活也不存在百分百的完美个体,想做的事情就去做,没有人会“拿着放大镜”去观察和评判你自己的生活。
所以,在这段探索未来转型方向的GAP期,自己我想把写公众号作为修炼内心的工具,记录自己日常生活的所见所想,借假修真,练习放下惯性思维的包袱。
除了生活思考与自我剖析,我也会分享自己在个人成长、情绪管理、沟通表达、天赋优势和亲密关系等方面的思考,分享一些亲测有效的工具或方法,与朋友们探讨~
重要的是,把自己作为方法,去体验、去实验,即使不完美也没关系!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