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笑来老师在这一章节中提到了镜像神经元:看到别人打针,你会觉得疼,而且感觉还特别的“真实”,这源自于我们大脑神经中的一部分“镜像神经元”。这个镜像神经元会在我们看到别人的某个行动时被触发,这些“神经元”会“镜像”被观察者的行为,就好像观察者自己有同样的行为。
笑来老师为什么提起“镜像神经元”呢?是因为这个神经元素在学习能力上也有很大的作用。学习行为里的大部分就是在模仿,所以模仿能力强的人学习能力好像也很强。
我们经常听到一个概念:夫妻相。其实有夫妻相的夫妻并不是一开始就长的很像,而是由于他们长年累月的在一起生活,大脑中的镜像神经元被不断的激发,以致他们的表情变得很像,表情相似的人,脸部的肌肉纹理也大致相同,从而表现为“夫妻相”了。大多数的幸福夫妻大概是往往能“相互学习”的一对,而且在相互学习的过程中,他们的镜像神经元数量和比例都在提高。
在近二十年的脑壳研究中,得出一个结论:大脑是可塑的!这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我们的学习能力和社交能力。但很有意思的是:镜像神经元好像只能亲眼看见的人触发。一般来说,书本知识,等非人类的东西不太能激活镜像神经元。
也就是说,一切的学习过程最初都基于模仿,一切模仿都源自模仿者看到的真人的行为--哪怕电影里看到的,那毕竟是真人的影像。
所以说:学习也好,进步也罢,从来都不是单独孤立的行为,而是社交行为。如果一个人默默的学习,是注定会失败的。
很多情况下,我们看起来是“一个人默默的折腾”,但更深层次的动力很可能来自:
1.你亲眼看到了一些人真正做到了。
2.你亲眼见过一些你知道确实有缺点的人竟然也做到了!
就比如我本人非法本,在网上研究成功者成功的学习经验后,通过自学通过了司法考试,成为了一名律师。我一个做导游的朋友见我都能转行做律师,也想转行做律师,向我请教了经验后,自己也经过自学通过了司法考试,现在也成功的转行成为了一名律师,就是这么个道理。
看到这里,我们的心里都会自然而然的产生“哦,(连)你(都)行,那我也(肯定)行”的想法。进而,你会发现,没有什么是比这句话更有效的实际驱动力了!
李笑来老师在文中举了主持人“张晓楠”的例子:想到做到,就先要从物理上接近目标!
张晓楠从小的目标就是成为一名央视主持人,一直为了目标去不断的从物理上接近目标,一步步实现自己的目标。
李笑来老师从多年的教育经验得到了两个结论:
信息送达本身并不是教育。
真正的教育,一定是有效社交,一定是群体共同成长。
也就是说:耳濡目染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耳濡目染才可能真正激活镜像神元经。所以,见到那些“真正做到”的人--很重要。见到那些“确实有缺点”但“竟然也做到了”的人--更重要。所以大家不要把自己隔离开来,应该多走出去想尽一切办法让自己去接触那些优秀的人,哪怕与他们没有太多的交往,能够见到优秀的人本身就已经可能对镜像神经元产生刺激,“自然而然”的产生强推动力了。这背后最重要的机理是:不要再有这和我没有关系的长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