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不悲伤的人,只有假装不悲伤的意识”
人类为什么会有『悲伤』这种感情?
悲伤,是失去某种东西时所产生的心境。换句话说,是自己一直执着的东西,突然从自己的生活中消失,所产生的情绪。自己留恋的东西从自己的眼前消失,悲伤就会如期而至。
不过,就算弄丢了没有任何感情的圆珠笔,相信谁也不会悲伤。但、如果这只圆珠笔是自己所爱的人留下的遗物,那种痛心疾首的感觉相信不言而喻。
也就是说,所谓的『悲伤』,是失去了自己人为附加价值的东西时,所产生的的感情。
打个比方,清理仓库时,你发现了一个破烂木盒。打开盒子,装着一个满是灰尘的脏盘子。本来想把它当做垃圾丢掉,但是经过家里老一辈人佐证,是清代景德镇陶瓷。
怎么样?还会有把它丢掉的冲动吗?从你认为这个东西有价值的那一刻起,垃圾也会瞬间变为宝物。
对于自己没有价值的东西,就算丢掉也不可惜。有的人,就算失去名声、地位同样不会悲伤,因为对于那个人来说没有价值。
有朋友可能会说,连名誉和地位失去都不会悲伤的人,这一定是个圣人吧?其实不是的,而是对于这种人,他并没有给名誉和地位附加自己的价值。相反地,如果他一旦失去了对于自己有价值的东西,也同样会悲伤。
说了这么多,就是想告诉大家,『悲伤』其实就是人们“执着”的证据。
所以,“总是想着如何让悲伤从自己的生活中消失”,这种想法从一开始就错了。不是让悲伤消失,而是要让自己放下『执着』。
悲伤也是人类被赋予的一种天然的情感。我们不是要与这种情绪对抗,而是要与它和平相处、要直面体验它、原原本本地接受悲伤这一事实。
因为你是避不开悲伤的,如果真的要避开它,那也就意味着你破坏了“喜乐”。正如“喜怒哀乐”这四种情绪,『喜』与『怒』、『哀』与『乐』,其实都是同一种能量的对立表现形式。失去一个,就相当于失去了其对立面。
你没体验过悲伤,也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快乐。宇宙中,万事万物都是以一种相对平衡的状态存在的。
《释迦摩尼传》有这样一个经典桥段,相信大家看了会有一些灵感。
一天,佛祖正在讲经说法。这时,一个叫琪纱・果塔米(Kisa-gotam)的女子泣不成声地跑到佛祖面前,祈求佛祖让自己死去的孩子重生。
在场的僧徒们都看到女子抱着一个死去的婴儿,而且已经开始腐烂。
“佛祖啊,求求您,想办法让我的孩子活过来吧…”
佛祖对女子说:“好!我会让孩子复活。你去要一些罂粟的种子来,然后让孩子服下,他就可以复活了。”
女子说:“真的吗?太感谢您了。我这就去!”
佛祖接着说:“不过,你要满足一个条件。这些罂粟的种子,必须是来自三代以内从来没有办过丧礼的人家,让他们分给你,你的孩子吃了才能复活。”
女子回答:“我明白了,这就去找!”
可是,女子跑遍了整个村庄,都没有找到一个没有办过丧礼的人家…不论是谁,都背负着至亲至爱死去的悲伤,默默地走在自己的人生路。
女子回到佛祖这里,佛祖问女子:“琪纱・果塔米,你的孩子复活了吗?”
女子回答道:“佛祖哟,我清醒了…人,终归是要死的。所有人,无一例外不得不接受各种痛苦的生离死别。我也悟到,所谓的悲伤,也是所有人应该体验的。今后我也不再想着怎么排除悲伤这种情绪,而是学会直面它,与其共处”。
其实,悲伤这种情感,也并不是单独存在的。就像刚才说的那样,悲伤是因为自己觉得有价值的东西的失去,而产生的情感。
这也就意味着,在悲伤之前,你已经体验了有价值的东西到手时,带给你的喜悦和快乐。
是从『得到』再到『失去』
换言之:有了『喜』,才有了『悲』!
事实虽如此,有太多人已经忘记自己体验过的『喜』。一旦『悲』来了,就认定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但如果意识到自己还体验过『喜』,你怎么可能是世上最不幸的人?
『悲』与『喜』,本来就是同一种能量的相对表现形式。就像硬币的两面。如果『悲』消失了,那『喜』也就不复存在了。
总之,就是『喜』来了,就好好体验『喜』;『悲』来了也不要逃避,认真地悲伤。这就是中立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