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目标【原创】分享第695天2018.12.21
科幻作家刘慈欣曾在《三体》里指出:人类的科技水平,直到最近三百年才发生质的飞跃。所谓是“科学大爆炸”,社会面貌、生活方式,乃至人们的精神理念,都在这段时间中快速转变,和之前的漫漫几千年相比已经大不相同。不仅如此,科学给人的感觉总是特别“靠谱”,因为它建立在实证的基础上,牛顿引力公式、爱因斯坦的E= mc²……其背后无不是实实在在的自然规律(至少现阶段是),而这些都是我们花了大力气推算出来的,并非光凭臆想就能得到。这么一说,是不是可以认为,那种互为主体的、充满虚构神话的日子就差不多到头了呢?
作者给出的回答是:你想得也忒简单了。没错,科学是大大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在克服疾病和饥饿之后,如果连长生不死这个议题都拿下,那人类的自信心当然会空前爆棚。然而,科学的隆重登场,并没有动摇互为主体现实的地位,从一定程度上说,它还增强了我们的虚构能力——越是脚踏实地,就越喜欢仰望星空。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这还得从对宗教的理解说起。在许多人眼中,一个牧师,最多行医积善,而绝不会是科学。同理,一个在NASA工作的研究员,也不会向别人宣讲创世神的伟大。但这不过是我们的惯性思维罢了,且不说科学家里就有为数不少的宗教信仰者,科学和宗教间的距离其实也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远。两者的共同点,比差异点还要多。用作者的话说,宗教和科学是一对爱吵架的“夫妻”,表面上是“冤家”,其实谁也离不开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