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在工作中遇到一件事,有关系统1和系统2运行的,现在我跟大家分享一下。
1. 事件:
有张发票我未收到;
2. 系统1感知(直觉):
发票被同事代收了没给我;
3. 没有阻碍,直接产生行动:
问同事是否代收。
4. 结果1:
- 同事(直觉):说她把件放我房间桌面上了。
- 我的系统1(直觉):是不是件被打扫卫生的阿姨当垃圾倒掉了?还是我随手放哪找不到了?
系统1的回答让我感觉不满意(有阻碍)
5.启动系统2判断,调用我的知识组块:
让寄件单位提供签收回执。
6.结果2:
签收的字不是女同事的,同事们推测是某位外出办事同事的笔迹。
7.系统2根据答案,启动新信念,转化系统到系统1:
决定等待那位同事来单位后向他确认。---认知放松,事件结束。
8.最终结果
今天顺丰自己把件送到了我们单位,说件送错地方了,我们是804房间,他们前天把件错送到604去了。
反思:
亮点:
当我的女同事,说她记得收过件,并把件放在我房间台子上时,我脑子在质疑:她走的是捷径吗?当我胡思乱想是不是阿姨什么,我自己什么时,我跟自己说我可能走的是捷径;所以这次较快地启动了系统2去索要证据,没再浪费时间去跟自己和同事较劲。
事实证明:系统1的直觉,有不靠谱的情况,它会把没发生过的事情信以为真,需要系统2来进行校验。
不足:
我的认知放松得早了些。当时没有多问自己一句:万一同事来上班,说件不是他签收的怎么办呢?我的放松是基于件是那位同事签收的基础上的。如果是换了其它比较紧急的事,会由于我的认知放松,延误我想要完成事件的时间。
附永澄老师2017年07月16日关于系统1和系统2工作原理流程图
系统1和系统2工作原理流程图.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