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首人间,再无梅郎。
琅琊榜曲已终。然曲终人未散,这个把月来,各方对电视剧《琅琊榜》的讨论评价未见消歇,反而愈演愈烈,大家都不吝溢美之词对它赞不绝口,种种赞美无外乎最简单的“好看”二字。作为一名《琅琊榜》的资深粉,虽说我早已知晓它是一部彻头彻尾的悲剧,但在看完电视剧结局至今,仍沉浸在梅岭人尽销魂的悲凉情绪中,久久无法抽身。
风起战旗樽前泪,曲散梅岭梦里人。
愿做梦里人。
尽管一直坚持自己是一个艺术冷静美学的崇拜者,但在这部作品里,我心甘情愿地接受它给观者所带来的情真意切。它总是带着充沛的情感,总是执拗地叙说一种人或几种人的生存态度。所以,它带着自己独特的情绪,凌驾在你的哲学意味中,引领着你丝丝入戏,也让戏剧更加丰富。在《琅琊榜》里面,我更像一粒镜头里面的尘埃,或是氤氲的空气,被矛盾冲击的情义无休止地拉扯着。出不来,也不愿出来,在一场争斗、一次谋动、一声感慨叹息、一片热血沸腾、一次次义无反顾中,随之而动、风起云涌。
我也赞同编剧、导演、演员等主创团队对于这部电视剧的距离美认知。赤子之心、世间难得。虽然他们总在用至真至诚的情感隔离你,打造一个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世界,让你在浑浊现实和清明理想之间左右徘徊。但这一种恰如其分的隔离,给人更大的思索空间。毕竟,每个人的价值观和生命观都渴望冲破,生活中更多数人,都不愿向这个现实的世界苟同。
更让人看重并将以铭记的,是这部作品给人带来的悲剧美感。十三年前,一朝风云突变、翻天覆地,一场精心策划的谋逆案,忠臣被杀,七万将士,一夜倾覆,那个金陵城最耀眼的少年,落入梅岭的烈火灰烬中。天理不昭、丹心不鉴,他硬生生辟出一条路来,一步步重塑、一步步归来。十三年后,七万忠魂冤屈已洗、庙堂重现清明景象。一袭白衣、面色如雪的梅长苏筹谋十载、搅弄风云,终于完成了他的使命,已然油枯灯尽、病骨支离。然而梅长苏,或者林殊,他用自己生命最后三个月来重拾那如霜的傲骨和铁血刚强。北望狼烟、重披战甲,不负昭昭初心、不容江山残破,他终究是走了,留下情、留下义,留下一如旧日的耀眼笑容。如梦一场。至此至今,这部作品所展现的悲剧结局,是肯定性的社会力量遭受到苦难或毁灭。然而无法否认的是,悲剧背面是力量的诞生,是你一次次擦干眼泪后心中涌动的大情大义。最终,你不知是为悲剧而哭,还是为情义而哭。它是快感和痛感相生相依,从而使人获得审美愉悦,是一种悲剧的崇高力量,让人的感情意志得以超越、升华。
一来,它带来了生理上的宣泄。看到梅长苏绝然赴死时,最明显的感受是由他的不幸带来的悲感。虽然悲剧发生在梅长苏、霓凰、景琰、飞流等人的身上,但我们都会在观看中产生一种情感的共鸣,将自己与悲剧人物认同,此时这种悲感非常深切、真实。这并不是“替古人担忧”,而是将之体会为自己的遭遇、不幸、毁灭、失败和死亡,包含着压抑、恐惧和痛苦。特别是当这种毁灭是不可避免的结局时,更带来高度的悲伤。在观看《琅琊榜》时,将自己的不幸投射到他们的不幸上,通过这样的投射,宣泄了自己在生活中的压抑感,“借他人酒杯交自己块垒”,看完之后,觉得无比的舒畅和松弛。
二来,从情感上说,它带来一种净化,净化哀怜和悲伤等情绪。在看到梅长苏一次次隐忍时、看到景睿面对龌龊的真相时,看到霓凰等有情之人却又一次次放手时,揪心落泪,将自己生活中的负面情绪通过这些悲剧人物的命运投射出去,此时,不仅情感上得到解脱,更进一步对人生的真谛有了认识和领悟,从而使自身走向一种超越和净化。作为《琅琊榜》的本意,是永恒的正义得到宣扬。它成功了,它让人在悲痛之余,产生激扬向上的崇高感,从而产生审美愉悦。这样一来,结局虽然是毁灭、不幸和灾难,但闪现的却是完美理想的光辉,使我们从情感上得到极大的解脱和升华。
在此时,我终于与《琅琊榜》的悲剧结局握手言和,最终能理性地接受它带来的压抑、痛苦等否定性的思想,和解脱、升华的转变过程。从肯定到否定,再到新的肯定。这是一个从有限的、片面的领域走向更深境界的过程,也是悲剧带来的美妙体验。固然纠结,但无比痛快。
我仍然是出奇的激动,现在。
张开怀抱,等待风雨过后不一样的平静。
长林以祭,梅郎未远。
此身仍在,此血仍殷。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
朝天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