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学龄前儿童的家长都有这样的烦恼:为什么我的孩子不喜欢数学?为什么我一说教他加法孩子就很排斥?
还有一些家长有这样的担心:我自己从小就害怕数学,我的孩子将来也学不好数学该怎么办?
有些朋友会问我:我应该怎么培养孩子的数学逻辑思维呢?
家长的焦虑其实都集中在学龄前我们应该怎么给孩子数学启蒙,才可以让孩子更好的适应上学后所学习的数学学科。
首先大家先要明白:数学启蒙不等于数数!
数学启蒙在大方向上要做三件事:
第一 感知数学有用
第二 认识空间形状
第三 认识数
我们一般都狭隘的把认识数看成数学启蒙。不过既然大家都对数感兴趣也最了解,我们今天就从数入手,来谈谈数的启蒙。认识数有很多方面内容:数感,数数,运算,测量,数据分析等等。我们就从数感开始。
其实一个小婴儿就可以感知数量,甚至能够判断哪个多哪个少,这是一种天生的,非正式学习的数学知识。我们要做的就是顺应孩子的能力发展,循序渐进,让孩子慢慢形成对数感的理解。
有些家长问,我的孩子在刚会说话没多久就会数数啦,会数到20,30甚至更多,是不是说明孩子的数感很好?
应该说,对于还不能说很长话语的孩子来说,这真的是个很大的成就。但是,这样的数数只能被称为“唱数”,像顺口溜一样,并不意味着数感得到了发展。
数感----理解一个集合的数量以及用数字来表达这个数量的能力。具有较强的数感是幼儿在小学能够学好算术的关键。
那么数感应该怎么培养呢?重点在孩子一定要有大量的机会探索以下三个概念:
第一,让孩子领悟数学的多种用途,特别是更具数学意义的。
例如,数字5,我们常用的是比6少1,比4多1的数量,我家住5号楼(命名数),穿5号球衣的运动员(识别符号),妈妈5点来接我(参照数),第5名(序数),篮子里有5个苹果(基数)。
这些都是数字的各种用途,在孩子刚刚接触的时候,会有各种用途的干扰,所以父母可以让孩子多接触,比如认自家门牌号,坐几路车能到游乐场等等。
其中最具数学意义的就是基数(解决多少的问题)和序数。基数和序数是建立数感的基石和进行数学思维的必要条件。这里,孩子对基数和序数会有困惑,因为一般直觉认为越多越好,比如5块糖要比2块糖好,但序数我们常常认为第一比第二好。这是正常现象,家长理解了这点,当孩子出现困惑,用清晰的例子来解释就好。
第二,用数字来表示具体数量。成人很容易抽象出物体的数量,这样的数量我们称为“裸数”,但不适合刚刚学习数概念的孩子。这就是为什么家长用“1+2,2+3等于多少”来拷问孩子时,往往只能得到死记硬背的结果或者孩子反抗而告终,这是毫无意义的训练。
孩子特别在4岁以内,一定要通过大量的实际经验,反复体验数词和数量之间的关系,才能得到数感训练。
推荐游戏:数字寻宝
例如我们要感知数字3的时候,我们可以跟宝宝说:帮妈妈找3个苹果好吗?找3辆玩具汽车?找3本书?一定要是不同的物体,但它们有共同的属性-----数量相同。
但这与苹果是红色的,皮球是圆的这样能直接感知的属性不同,看不到,摸不着,一定要在头脑里构建,所以要让孩子不断的体会。
第三,小集合的数量可以直接感知到,而无需数数。
婴幼儿能够察觉1个和2个物体的不同,这是直觉性目测,而3以上就要通过概念性目测。不用刻意数数,这是数字与数量对应的深层理解。
我们要怎么帮助孩子训练这种感知能力呢?
眼
可以通过排积木或者别的物品,注意排列,颜色,形状不同有利于孩子用概念性目测。
比如上面两种摆法就比直接一排更易于感知数量,或者也可以采取下面这样区别颜色和形状
耳
打鼓三下吃饭,打鼓五下自由活动等等。也可以妈妈拍几下手宝宝就拿几块饼干。
手
手指一直是数数的“拐杖”,也是识数的好工具,大家就发挥想象力好好应用。
脚
在户外活动时,跳几下就滑滑梯。
动用所有的感官,来感知小数量。5岁的孩子,就算再聪明,也不能真正理解20或者30代表“多少”,更别提100,1000,在他们眼里就是很多,有多少是没有概念的。所以一定要花大量的时间用各种感官让孩子体验小数目,不超过10,接受能力强的不超过20,这是为确保孩子们理解大数目打下坚实的基础。
培养好数感,才能继续进行数数和运算活动。数数和运算等将在以后的文里介绍,欢迎大家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