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以致用,一切学习才有用。
“老师,我上课听的都会,就是不会做题,怎么办?”
“老师,我平时练习的题已经很多了,为什么一到考试还是很多不会做。”
总之,学的知识不会用。
1什么是学以致用
学以致用,即学习迁移,“迁移”在《人是如何学习》书中被定义为“把在一个情境中学到东西迁移到新情境的能力”。换句话来说,就是“学生把学习从一门课中的一个问题迁移到另一个问题,从一学年迁移到另一学年,在学校与家庭之间以及从学校迁移到现场”。迁移广泛存在于各种知识、技能与社会规范的学习中。由于学习活动总是建立在已有的知识经验之上的,这种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不断地获得新知识和技能的过程,而新知识技能的获得也不断地使已有的知识经验得到扩充和丰富,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和理论应用于指导实践。
2是谁阻碍了我们学以致用
初始学习的质量
影响成功迁移的第一个因素是对原有知识的掌握程度。初始学习不达到一定的水平迁移是不会发生的,这是显而易见但又经常被人们忽略的事实。
要达成高质量的初始学习,需要做到什么?
投入学习时间
首先,学习者必须投入一定的学习时间,而且是有效的学习时间。在所有的学习领域中,专业知识的发展与时间的主要投入密切相 关,学习材料所用的时间大至与被学材料的数量成正比(Singley and Andorson,1989)。尽管许多人认为“天赋”在一个人成为某一领域专家方面起作用, 但是即便看上去像天才,个人为了拓展其专业知识亦需要进行大量的训练(Ericsson et al. , 1993)。比如,据估计,培养出世界级国际象棋大师需要经过50000至100000小时的训练才能达到专业知识水平。因此,有的学生认为自己很聪明,只听课,不巩固、不总结、不练习,这种不劳而获的想法趁早消失。
又有人不同意了,我投入学习的时间比其他人还要多,为什么考试成绩还不如投入时间少的人呢?
上面例子中的国际象棋大师具备大约50 000个熟悉的棋谱作为知识基础,才能对每一步棋作出选择 (Chase and Simon, 1973; Simon and Andorson, 1989) o 他们的50000至10000小时的时间大部分要用来培养模式识别技能以及对未来结果进行预测的知识,这些技能可以促进有意义的信息模式流 畅确认。
解决办法
也就是说,我们在学习时要有效利用时间,进行理解性学习,对知识模块化总结,做练习时针对性地做完该知识点涉及的各种题型。如果投入大量的时间死记硬背知识点,或者是盲目的题海战都是不可取的。这种情况就会造成投入时间但初始学习质量仍然很低,无法学以致用。那如何理解性学习呢?
什么是理解性学习?
迁移受理解性学习的程度的影响,而非仅靠记忆事实或墨守成规。理解力对迁移来说十分重要,比如:高中生物必修一学习化合物“水”的作用,水是细胞内良好的溶剂,凭生活经验这一点同学们都很容易记住,水为什么能成为细胞内良好的溶剂呢?油为什么不溶于水呢?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氢原子以共用电子对与氧原子结合。由于氧具有比氢更强的吸引公用电子的能力,使氧的一端稍带负电荷,氢的一端稍带正电荷。异性相吸,这样带有正电荷或负电荷的分子(或离子)都容易与水结合,因此水是良好的溶剂。而脂肪的分子结构特点决定其电子对称分布不显电性,不容易与水相吸。理解性总结,带电分子溶于带电的水,不带电分子溶于不带电的有机溶剂中,相似相溶,解决了一切溶解性问题。
如果仅仅死记“水是细胞内良好的溶剂”,必修一后半部分光合作用中色素的提取、选修一中胡萝卜素的萃取原理都将是模糊概念。
孩子不想学什么原因?
动机不足
动机影响到人们愿意投入学习的时间。人具有发展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动机,正如
怀特(White, 1959)所述,人们都具备“能力动机”。尽管外部的奖赏和惩罚也对行为产生明显的影响,人们还是比较关注内在缘由。因此,首先从关注学习者自身,调到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是首要。
如何调动学习者学习动机?
1)挑战的难度适中调动学习动机:太容易的任务使人厌烦;而太难的任务又会令人产生挫折感。所以,布置任务要在学习者的基础上略有挑战。
2)学习用于社交调动学习动机。人们想要对别人做些有益的事情的想法似乎尤其能激发 人的动机(Schwertz et aL , 1999)。例如,年幼的学习者写故事和画图画与别人分享时,动机都很强。
3)学以致用调动学习动机。学习者在看到他们所学习东西的用途以及发现他们能用信息影响别人一尤其是地方社群时,所有年龄的学习者都具有较强的学习动机(McCombs, 1996; Pintrich and Schunk, 1996)。比如:我在引导学生学习《果酒制作》时,教学目标之一就是要学会制作果酒,要求课后每人做一坛酒20天后和家人分享。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高涨,课堂互动人数提高了2倍和作业完成率达到100%。
初始学习的情境也会影响到迁移
初始学习的情境也会影响到迁移,人们有可能在一种情境中学习,但却不能迁移到其他情境。例如,来自橙县的一组家庭主妇,尽管在学校中用纸和笔来计算数学问 题表现得非常糟糕,但在超市里计算买最合算的货物时却得心应手(Lave, 1988) o同 样,一些巴西街头儿童在兜售货物时可以进行数学计算,但却不能回答学校情境中提 出的类似的问题(Carrahr, 1986; Carrahr et al. , 1985)。
学习与情境怎样密切相连取决于知识是如何获得的(Eich, 1985)。研究表明当一 个科目在单一而非复合情境中传授时,情境间的迁移就相当困难(Bjork and RichardsotrKlarhen, 1989) o 一项经常用到的教学技巧是让学习者对学习中的例子进行精细加工,以便有利于下次提取。不过,练习具有这样的潜能,它使得在其他情境中 提取教学材料变得棘手,因为当学习者用学习材料情景中的细节来详细解释新材料 时,知识尤其容易受情境制约(Eich, 1985)
例如,五、六年级的学生在学习速度这个概念时,按行程距离的情境来学习:速度是单位时间内所行走的路程(V=S/t).高中生物分析“种群数量变化”的相关内容时,要求计算种群的增长速度,让学生自拟公式,好多同学束手无策。(单位时间内的增长数量.)
解决办法:
让知识在复合情境中传授或列举广泛应用所教知识的例子,人们更有可能抽象出概念的特征,形成弹性的知识理解与应用。因此在学校学习理论时,老师应该多举例让知识活起来,具有弹性,课后要有针对的给学生选择多样化的各种题型进行练习,才能达成相关知识的深度理解从而灵活应对考试出现的各种题型。
分析不全面敬请谅解,也请指正。让我们学到的知识尽可能在大脑中、生活中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