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姐,别走
原创: 杜婉 杜婉 今天
❀❀❀
跟赵小姐讨论姐姐这个词已经很久了。在中国,所有农村出生的女孩子,都或多或少遭遇过重男轻女的待遇,我是说,如果你还有一个弟弟。
重男轻女到底是一种什么感觉呢?就跟富人去想象穷人的生活一样,就跟少女去想象分娩之苦一样,有些裂痕的深度,是想象力都无法抵达。
《都挺好》中明玉为什么和明成的梁子越结越深呢?仔细想一下,明成也并没有直接伤害过明玉什么,比起他母亲。她更多的积怨还是来自于对母亲,母亲死后她失去了恨的对象,于是明成接盘。没人注意到,明成也是母爱倾斜场的受害者,正因为被保护得太好,反而失去了许多成长的机会,以至于被偏爱也成了错误。
重男轻女是苏家父母的错吗?是,也不全是,文化传承下来的东西,每个人都是工厂里被浇灌的腊肠,里面装什么材料也并非个人所能决定。
但苏家父母就没错吗?当然有错,他们的错在于拿了歧视的接力棒,还拼命往前奔跑,明明意识到是不平等的,还坚持要这么做,于是明玉成了牺牲品。
好在,明玉争气,没有彻底堕落。但不要忘了,这是电视剧,不是现实。电视剧,作用之一,就是用一些现实中无法翻盘的事来慰藉乏味人生。
❀❀❀
而现实中那些被重男轻女过的女儿们后来都过得怎样了?
以第一个姐姐为例,她生下来是女儿,平时也吃着和弟弟一样的饭菜,到了读书的年纪,也送她去读书了,但目的是为了让她带弟弟,后来她的母亲因为车祸去世,奶奶就以女孩子为理由,把她叫回家,干农活。
她恨,她哭,她逃走,又被父亲抓回来。8岁的孩子,反抗能力到底有限,那时候也没有一个孩子可以像现在这样,如果活得不顺可以随时跳楼、割腕、喝药、跳江、撞车,这些自杀的技巧她统统都不会。
于是她只能用8岁孩子的所有认知一点点消化那种被剥夺的痛。她已经意识到这是不公平,这是伤害,只是没有人听她在表达什么,她所有的声音都被压在水的底部,山的根处。
每当说起那时的感受,她都会面色突然僵一下,眼睛莹莹澈澈地告诉你,那时候想过死。透过她的目光,望回15年前,似乎能看到来自一个孩子的绝望,如果那绝望有力量,应该可以把地砸出一个200米深的窟窿。
唯独有一点,她没有像明玉那样跟弟弟针锋相对。她后来赚了钱,一直给弟弟打。弟弟去读了大学,是她支付的学费;弟弟结婚买房,是她给的首付;弟弟生孩子,是她给买衣服;弟弟什么都有了,她却只有自己。
是的,像个大人一样,她跟奶奶生前一样,跟父亲生前一样,这辈子就学会了一件事,那就是爱弟弟。
公司的年终奖是一部手机,虽然这些年没有少赚,但是说到消费,却是节俭到恨不得粗茶淡饭,以至于一部手机用了3年,屏幕碎到看不清字幕,她还在坚持用。这回老板看不下去了,加上她的业绩一直很好,就送了她一部华为保时捷,1万多。
她舍不得,甚至连打开都没有过,就邮给了弟弟,她怕打开以后弟弟觉得是个二手机。
所有人都觉得她蠢、傻,除了她自己,她说一个姐姐,半个母亲,父母走得太早,多谢弟弟这些年陪着她,让她在世上有个牵挂。
34岁了,她没有结婚。不是为了自由,不是丁克,也不是享受生活。只是因为她对结婚已经没有什么向往,那种失去的兴致,也似乎找不到一个现实中的理由。她有时候会说,将来结了婚不想生2个孩子,怕另一个夺取这一个孩子的爱,她说去爱别人的人是孤独的。
有时候,会有人问她,弟弟爱你吗?她说,不知道。因为世人眼里,人都是付出要有回报的,可是这个姐姐,却似乎是例外。
❀❀❀
第二个姐姐,在她之上,还有4个姐姐,她们都没有读过书。在她们拖着家里的车子捡杏子的时候,母亲躺在床上正在分娩她们的第N个妹妹。
7个姐姐后,终于出现了一个弟弟。而母亲,也因为孩子太多,变成了挂在树梢的口袋,空空荡荡。她只爱最小的那个,长把儿的那个。
生了这么多孩子,养活很难,于是每当生活困难的时候,就会有一个姐姐出嫁,就会收到一笔钱作为彩礼。第一个姐姐的彩礼是一头牛,第二个姐姐是2万块钱,第三个……以此类推。
可是到她的时候,出了差错,她不愿意,她看上的是一个出不起彩礼的男人。
于是就有了一次不成功的反抗,遭到了父亲的暴打,母亲的孤立,亲戚把她视为孽根祸害,姐妹以她为耻辱。一夜之间,她变得孤独起来,她选择的爱情,是那样的脆弱,在父母眼里,连根草都不是。
他们背着她谈好了彩礼,10万,父亲拿着这笔钱买了自己的第一辆汽车,母亲给她悄悄地做着嫁妆,她对这些默契一无所知。她知道的时候,是村里的流言四起,可是那时候,她正准备把已经怀孕的消息告诉父母。
是的,父亲问为什么不嫁,养你长大,你这点良心都没有吗?那时候他们没有回答她,我不幸福怎么办?他们觉得一个孩子,知道什么是幸福?在他们那里,幸福、爱情这些花里胡哨的词,不该从孩子的嘴里出来。
不管怎么说,你的4个姐姐都那么听话,怎么你就么白眼狼?退还彩礼是不可能的,安心嫁过去过日子吧!
她隐忍了十几年,第一次站在院子里震天地哭。哭久了,就累了,父母无动于衷。
她和那男人约好一起跳河自杀,到了半夜的时候,月亮很亮,清洌洌地照着昔日温情脉脉的河水,他说你先跳,我后面来,等她跳下去以后,他突然浑身一震,撒腿就跑了,跑过了那夜撒着月光的石板小路,跑过了他们在一起的欢乐时光,跑过了一个17岁父亲的承担......
当父母找到她的尸体的时候,她的眼睛、鼻子、耳朵都塞满了泥,面色是无血无色的,只是看起来有点儿土,有点儿鼓胀。
❀❀❀
大学的时候,有一个女孩跳楼了。生前半聋,父母向来都是以弟弟为中心的思维方式,所以她的生活费基本都是每月400,弟弟已经有2000多,且不说和宿舍的一帮子爱攀比的姐妹处不下去,就连吃饭都不够,加上听力差,便总是受到歧视。
大概第二学期,她终于留下一封书信走了。在人间拖累父母,不如把所有的爱都留给弟弟。
相比于弟弟这个角色,姐姐一定是更容易承袭源自母性的奉献精神。她们因为长姐为母,常常成长为一个小大人,除了要保护弟弟,也有维系家庭的担当意识。
毕飞宇的《玉米》中,姐姐的成熟让人心疼,她们的舍弃精神常常带着一种祭奠式的崇高感,又带着一种失去自我的悲涩。大姐玉米充当的是母亲的角色,保护着一群弱小的随时会出危险的弟弟妹妹。所有人都忘记了,姐姐也只是一个孩子。
姐姐,往往是没有童年的,至少她的童年,总是带着一些被惩罚的危险,那种危险是需要舍弃自己的随意性来预防的。可是孩子的童真就在于可以无所顾忌,可以为所欲为,可以更大胆更随意和不负责任,如果一个几岁的孩子学会了负责,那或许是一种爱的残忍。
姐姐玉米是宽阔的,她像鹰,她是王者,她属于白天,她的体内有浩浩荡荡的长风;而玉秀和玉秧属于夜晚,秘密的、暧昧的、交杂着恐惧和狂喜的夜晚……
——《玉米》
姐姐这个词,一旦和妹妹对应起来,似乎就带着一种责任的味道,一种无法释放的端庄和宽阔。妹妹则是小的,妖娆的,任性的,无需计较后果的,因为有姐姐替她承担。
阿朱死了,她会嘱咐乔峰照顾妹妹阿紫;元春嫁了,她会承担着保护家族的责任;曼璐从妓,她知道弟弟妹妹需要养活……是谁锻造了姐姐这个词,这个群体,这种牺牲精神?
❀❀❀
阿丹结婚了,她婆婆极为喜欢小孩,在她生了女儿后,紧逼着让她再生一个孩子,老公是婆婆同宗同派的,于是每天饭桌上吵成政敌的样子,5年了,她没有妥协过。我们问她真的不想再考虑小孩吗?
她说,我小时候是姐姐,下面3个妹妹。
那又怎么了,不还是过来了吗?
可我不想让我的女儿再做姐姐。
也许看了《何以为家》,你会觉得做姐姐又怎么了?比起那种父母只生不养。这只不过五十步笑百步。
姐姐固然是温暖的,固然是贴心的,固然是能够保护弟弟的,可如果这成了目的,那对她们有多么不公平。
曾经在看《大江大河》的时候,不知有多少人被童谣的姐姐形象打动到了突然有一集姐姐宋运萍死了,那时候不知道有多少人产生了放弃继续追剧的念头。她俨然就是一个母亲,一个与身俱来就有母性的人。
她具备所有男性对母性的想象,可是她越温暖,越勇于牺牲,善于忍让,你就越觉得她越是一个悲剧人物,于是这个悲剧人物便消失了。
对于姐姐的身份规训,是由家族完成的,除了父亲还有她的母亲,再就是奶奶和周围的亲戚,大的孩子总该懂事一点,总该忍让一点,可这一开始就是一辈子,甚至是下辈子,因为如果无意识,很有可能她会把这种精神传达给孩子。
❀❀❀
一个姐姐,多半会嫁给一个弟弟。
曾在知乎上发问过:“为什么姐姐多半嫁给了弟弟”,其实在问这个问题之前,心理已经有了一半答案,那些嫁给别人家弟弟的姐姐们,后来多半过成了自己母亲的样子。
或许姐姐并不一定总是不幸的,只是,想起她们的被折叠的童年,她们总有几分渴望自己有一个哥哥,代替她去顶那种不知来自何处的压力,不知来自何处的危险。
在一个姐弟型的婚姻组合家庭中,姐姐作为妻子,总是那个操心多的人,总是那个更隐忍的人,她更能想到那些弟弟型丈夫不去想的问题,因为这是她们的习惯。
那童年的人格模型,就这样一辈子都会套牢她。
如果剥落了一个女儿的姐姐外壳,她是否可以做一个天真的孩子,是否有可能得到那曾渴慕已久的爱,是否可以被公平地对待?在父母面前,是否不用努力表现,他们也会认可她的付出?在丈夫面前,是否不用努力取悦,他们会给她孩子般宠爱,而不是把她当成钢铁侠?在孩子面前,她是否可以露出一次软弱,他们会想原来她也是一个脆弱的人。
错与对,好与坏,她都只是一个孩子,需要的是她该拥有的平等。
不论你有多少个孩子,尽量给她一个平等的童年吧!
6.1儿童节快乐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