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4-红尘修行的鱼儿-《论语新解》第265天

季子然问:“仲由、冉求可谓大臣与?”子曰:“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

今由与求也,可谓具臣矣。”曰:“然则从之者与?”子曰:

展现了孔子对政治原则和臣子职责的深刻见解。

1. 季子然问:“仲由、冉求可以称得上是大臣吗?”(季子然是鲁国权臣季氏家族子弟,仲由即子路,冉求即冉有,两人当时担任季氏家臣。)

2. 孔子说:“我以为你要问什么特别的人,原来问的是子路和冉求啊!所谓大臣,应当用正道辅佐君主,若行不通就辞职不干。(孔子对弟子被季氏任用有所不满,强调真正的大臣必须坚守原则。)

3. “至于子路和冉求,现在只能算是‘具臣’(处理事务的普通臣子)。”(“具臣”指能履职但未必能坚守大道的臣子,暗含对他们未能劝谏季氏越礼行为的批评。)

4. 季子然追问:“那么他们会完全服从君主(季氏)吗?”(季子然意在试探二人是否绝对忠于季氏。)

5. 孔子断然回答:“谋杀父亲、弑君造反的事,他们绝不会服从!”(孔子划清底线:即使普通臣子也有不可逾越的道义原则。)

1. “大臣” vs “具臣”的差别

- 大臣:以正道事君,道不行则去(如后世魏徵、范仲淹);

- 具臣:能处理具体政务,但缺乏更高政治理想(此处暗指子路、冉求未能劝止季氏僭越礼法)。

2. 孔子的双重态度

- 批评:指出弟子未达“大臣”境界(冉求曾帮季氏敛财,子路未能匡正季氏);

- 捍卫:强调弟子仍有道德底线(弑君杀父绝不顺从),警示季氏勿生妄念。

3. 春秋政治背景

- 季氏作为鲁国卿大夫,长期把持朝政,甚至用天子礼仪(“八佾舞于庭”);

- 孔子借回答季子然,既点醒弟子不足,又警告季氏守矩。

孔子此言揭示了儒家政治伦理的核心:

- 为臣之道:忠于原则高于忠于权势(“从道不从君”);

- 底线思维:即使普通人臣,面对大是大非亦不可妥协;

- 现实意义:在责任与原则间保持平衡,反对盲从和极端。

子路和冉求的“具臣”定位,恰是大多数人的真实状态——孔子并未全盘否定,但通过“大臣”的理想标尺,指引了向上之路。

这是大臣的理想之路,但是,对于现在的社会我觉得仍有意义,现在问责机制越来越多,越来越细,基层工作人员的工作量越来越大,可是这些工作有多少是真正有意义于人民的,有多少是为了上面领导负责的。我们的初心是什么?我们需要做什么来保障自己的责权底线呢?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