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家的商品展示设计,是非常有特点的。一条经过精心设计的导引线,会无形中将消费者引领到商店里的各个区域,从而吸引消费者购买更多商品。这种陈列设计,成为各个商家研究的经典案例。
其实不仅宜家,还有很多经过特别设计的场景,能够有效吸引受众,让他们不自觉的做出选择。最典型的,就是直销、传销课程。而成功学,将其发挥到了极致。
很多做直销的大姐,和消费者聊几次天,就能让消费者掏腰包,把几千几万的产品买了。但很难想象给用户一个互联网产品玩玩,然后用户就会乖乖掏几千几万块钱买东西。尤其是体验性、非标准化产品,买的可能性有多大?
直销、传销、成功学这类,包括老毛当初搞农民运动在内,这些线下行为最显著的特点,一是当面聊,绝不依赖电话或书信等远距离通信工具;二是集会。这背后有深刻的心理学背景:
没有面对面,就不会专心致志,就没有注意力聚焦;
没有集会,就难以失去自我意识,就难以实现规模化转化。
所以小米的互联网思维喊得震天响,但当三四线城市的年轻人成为换机的核心人群时,小米根本玩不过OPPO、vivo。三四线城市的年轻人、但知有oppo,不知有小米。因为oppo、vivo都在线下。
腾讯以八亿活跃用户的体量,没能够成功玩转电商。而阿里以3.5亿活跃用户的体量,没能玩转社交。这不是他们笨,产品做不好。唯一的原因,是线上和线下,实在是有巨大的用户行为差异:
第一个显著差异,是用户不够专注,不够聚焦,注意力极度分散。
第二个显著差异,是用户行为极度碎片化,玩玩就换。
第三个显著差异,是主导权完全在用户手里。线下谁强势,谁就主导场景。但在线上,用户就是唯一主导者。
第四个显著差异,是产品切换成本极低,而且切换时没有任何心理或人情压力。
所以线上产品,第一个关键指标,是用户存留率。第二个关键指标,是使用时长。用户那么轻易就离开,离开成本几乎为零,那怎么办?其实谁都没有很好的办法。正因为这个问题无解,所以产品经理们才被迫曲线救国,想其他的办法。
第一个办法,是精准,是个性化。希望通过精准与个性化,吸引用户的注意力,多留会儿。目前最有成效的方式有两个。一是facebook和今日头条所采用的算法推荐,二是微信的公众号的推送行为:你关注感兴趣的,我天天给你推送过来,你不用去找。
第二个办法,是规模。既然个体的停留是不可控的,那就寄希望于群体基数足够大,从而实现绝对量的最大化。
所以,必须认识到线上行为和线下行为的差异,再去有针对性的设计线上产品。如果试图通过在产品层面做各种引导,然后就寄希望用户会按照产品的设计路线走,这是几乎不可能的。线上交互实在是太浅太浅,用户进来走马观花、佛光掠影、浅尝辄止,真没线下交互那么强的心理效用的。
用户是冲着他的目的来,而不是跟着产品的目的走。所以一般产品设计,都是越直接越好,直接满足用户的核心目的,解决完就走了。如果好几步还解决不完,用户不是继续等着解决,而是换产品。所以产品设计有个基本原则,就是一个产品,一个核心功能。可以基于核心功能做各种延伸,但核心务必只有一个。